柴靜穹頂之下掀動風暴幕後

2015-03-15 19:40

? 人氣

低於國際的標準、有法不依的困境、地方保護落後產能的現狀、石油行業主導油質標準的霸權——在如此背景下,兩大霧霾元兇,煤炭和燃油加起來佔PM二點五污染的六成。專家告訴柴靜﹕「其中煤炭產業(鋼鐵加發電)如果加入清洗技術可以減少一半的污染,如果徹底淘汰可以減少七成污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環保部門權力太小

在整場演講中,柴靜毫不客氣地批評了中石油與中石化,乃至整個壟斷的石化行業現狀,直截了當地指出了環保部門權力太小、怠政惰政的行政現狀,也委婉地指責了中國長期以來賴以生存的以投資拉動經濟、以及地方保護落後產業的執政現狀,在當今中國嚴厲的輿論管制環境下,幾乎已經到達越界邊緣。

但這種努力收獲的不總是?蒙與讚譽,輿論場被劇烈攪動之後,中國缺乏理性公共討論的現實再度凸顯。

公共議題進入大?視野,在事實、知識與方法論上接受檢驗與討論,不僅無可厚非,而且相當必要,因為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公共利益。然而,柴靜《穹頂之下》所引爆的輿論場爭論,呈現出失焦的混亂,眾多批評熱衷於柴靜本人的「私德」問題、柴靜利用名人效應的市場化算計、柴靜背後的政治陰謀……

事實上,此事真正值得討論的問題無非是柴靜在演講中提出的,亦即│霧霾是什麼?從哪裏來?怎麼辦?柴靜在調查與採訪中難免有所疏漏,個人的智慧往往有限,想到的對策與解決方案很可能片面或無法實施、將討論焦點集中於柴靜是否有數據的疏漏、事實的錯誤以及解決方案的可行,則對公共議題的討論形成良性互動,在達成社會共識的同時,「真理越辯越明」。

柴靜遭受各種流言攻擊

現實的情況卻是,一些人熱衷於編造莫須有的無關流言,「柴靜吸煙」,「柴靜家開大排量車」,「柴靜讓人們愛國,卻到美國產子」……此類流言可以大行其道,但其實與她所提出的理據無關。

另一方面,則是一些原本高喊自由民主的人士,質疑柴靜成為當局「維穩」新工具,對於民主中國的建設反構成妨礙。

儘管輿論混亂,卻依然不乏理性討論者。諸如政治學者劉瑜、媒體人笑蜀、法律學者蕭翰等人仍然在此次討論中幾番重述公共討論的焦點,這是頂破制度「穹頂」的理性力量,他們和柴靜的努力一起,構成在解決中國難題中所能獲得的最大公約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