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穹頂之下掀動風暴幕後

2015-03-15 19:40

? 人氣

柴靜。

柴靜。

前央視記者柴靜自費百萬、花一年多時間調查長期困擾中國的霧霾問題,拍成紀錄片《穹頂之下》;直言批判中國行政體制,直指石化行業壟斷、環保部門失職及怠惰,在刺痛民?麻木神經的同時,也喚醒沉睡的公民意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二月的最後一天,沉寂一年多的柴靜回歸了。兩天以後,中國每六個網民中(中國大約有六億網民),就有一個看見了歸來的柴靜。

這源於她特殊的回歸方式——一部長達一百零五分鐘、TED演講式的紀錄片《穹頂之下》,主題針對長時間困擾中國的頑疾,霧霾污染。在演講中,柴靜將矛頭直指中國石化行業壟斷、環保執法主體缺失、環保部門處境尷尬和政府保護落後產能。

此前,柴靜從中央電視台離職、產子,長久消失於公眾視線,極少有人知道她所忙何事,偶爾傳出負面流言,比如她的私人感情、比如她又「被」封殺、比如她赴美產子的消息——柴靜一貫的風格是,幾乎從不回應某些不懷好意的謠言,而往往以作品代替。

好友黃章晉很早就聽說,歸隱的柴靜在做關於霧霾的調查。這位新媒體「大象公會」的總編當時並未在意﹕「我不懷疑柴靜的勤奮,但很懷疑最後是什麼效果,多少覺得她的野心太大了。」但如今,他已自稱成為柴靜的「腦殘粉」(無條件支持柴靜的粉絲)。

成為柴靜「腦殘粉」的遠不止如此,除了超過一億的網民瀏覽以外,大陸官方媒體人民網、《環球時報》官方微博,這些一向無條件站在政府一方的官媒,都同時轉發柴靜的歸來之作。人民網甚至評論稱,「穹頂之下,別讓柴靜太孤單」。

柴靜一再聲稱,她對霧霾的深入調查,一切都源於她與霧霾的「私人恩怨」——她懷疑出生女兒的腫瘤源於北方糟糕的空氣質量。但這更多的或許出於傳播策略的考量,在公共精神萎縮的中國,高談闊論公共利益顯得不合時宜,而從最普世的母愛開始,則能迅速獲得人心。

團隊奔訪全國及歐美

但柴靜的努力顯然不是為了個人。一年多裏,她自費百萬元,帶領自己在央視《看見》欄目的核心成員,奔赴中國河北、杭州、山西、美國和英國等數十個地方,遍訪包括北京大學環境科學系教授唐孝炎院士、清華大學郝吉明院士、北京大學環衛系教授潘小川、復旦大學公衛教研室主任宋偉民教授、廣東省氣象局首席科學家吳兌等長期研究大氣污染問題的專家學者,多次訪問環保部門、石油部門等核心負責人,追問中國環保問題的根源。而為了觀測中國的霧霾污染程度,柴靜甚至還從美國NASA獲得了關於中國的大氣衛星圖。

事實上,關於《穹頂之下》的演講,柴靜曾在一四年底就邀請了小範圍的專家和傳媒人觀眾,進行了一次測試演講。大象公會總編黃章晉就是觀眾之一,回憶當初,他說﹕「當時極為震撼,有一種實實在在的被密集信息碾壓的感覺。」然而,二月末的這次公眾呈現,考慮到各類風險,柴靜捨棄了許多非常好的素材,令黃章晉感到遺憾。

「當時柴靜並不像今天一些聰明人論斷的那樣成竹在胸,她十分懷疑霧霾已成老生常談時,還有多少人像她一樣願意關心它。」事實證明,柴靜過於低估了自己的努力。一天之內,《穹頂之下》引爆公眾對霧霾的關切,無論是平時已熱衷於公共事務的人士,還是從不關心政治的普通民眾,抑或是在政見上截然相反的官方民間、左右兩派,在此事上,都呈現相同的關注。

最關鍵的,可能是紀錄片對於霧霾危害、成因和解決方案的深入講解,以及對於中國行政體制、壟斷行業的直言批判,它終於啟蒙全民的同時,也刺痛中國民眾麻木的神經,喚醒某類沉睡的公民意識。

元兇是低劣的煤與油

「你們知道中國燒了多少煤嗎?」柴靜在舞台上問道,她身著白色襯衫、淡藍色的牛仔褲,風格類似於喬布斯在Apple公司的新品發布會。隨後她道出答案,是來自於截止二零一三年的統計數據,三十六億噸。「比全世界其他所有國家加起來燒的煤還要多,上一個達到過這樣消費量的是一八六零年的英國,但在之後他們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二零一三年的三十六億噸——三億八千萬噸燒在京津冀,其中三個億燒在河北。柴靜因此前往河北,在當地,她發現大量的污染來自於不規範的重工業布局——然而環保部無法取締這些沒能控制好污染的企業,因為這些企業規模巨大,提供了數十萬人的就業,影響當地GDP增長,大到了無法取締的地步。

與此同時,燒煤過多的結果就是煤炭質量下降——大量的褐煤被開採,這是一種碳含量極低的煤,一旦燃燒,便有將近一半會變為黑灰飄在空中。在德國,如果使用褐煤,則會提質清洗,英國則清洗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褐煤——然而柴靜道出了在中國的殘酷現實,中國只洗了不到一半的煤。

除了煤以外,油是另外一名元兇。在中國,車輛油品有五成未被控制。剩下五成,也比發達國家油品造成的污染多二十五倍。而真正達到國際一級清潔水平的汽油,全國只有百分之三——許多城市有錢難買。

環科院告訴柴靜,中國油品長期比發達國家低兩到三個等級,只要提高一個等級的話,排放可以減少一成。然而中國石油產品標準,卻是由中國石化行業領導制定,這便造成了石油標準「立法」是為部門利益、壟斷央企利益,而非環保利益與公眾利益。

除了汽油以外,一輛無排放處理裝置的柴油車,造成的污染是政府嚴管的汽油乘用車的五百倍。而這些車輛造成的污染,氮氧化物佔所有機動車尾氣污染的七成,一次性顆粒物(所謂的PM)污染佔所有機動車尾氣污染的百分之九十九。

按照常理來說,中國《大氣防治法》規定可以對造成污染的車輛罰款和沒收銷毀,然而從二零零二年全國人大通過以來,這條法律卻從未實施過,在採訪中,無論是環保部、工信部還是質檢總局,都不知道自己是否是執法主體——全國人大告訴柴靜,大氣防治法第五十三條關於執法主體並不明確,這是因為這條法律通過時,被許多部門反對,為了能夠名義上在人大通過,便採取此種方式。

低於國際的標準、有法不依的困境、地方保護落後產能的現狀、石油行業主導油質標準的霸權——在如此背景下,兩大霧霾元兇,煤炭和燃油加起來佔PM二點五污染的六成。專家告訴柴靜﹕「其中煤炭產業(鋼鐵加發電)如果加入清洗技術可以減少一半的污染,如果徹底淘汰可以減少七成污染。」

環保部門權力太小

在整場演講中,柴靜毫不客氣地批評了中石油與中石化,乃至整個壟斷的石化行業現狀,直截了當地指出了環保部門權力太小、怠政惰政的行政現狀,也委婉地指責了中國長期以來賴以生存的以投資拉動經濟、以及地方保護落後產業的執政現狀,在當今中國嚴厲的輿論管制環境下,幾乎已經到達越界邊緣。

但這種努力收獲的不總是?蒙與讚譽,輿論場被劇烈攪動之後,中國缺乏理性公共討論的現實再度凸顯。

公共議題進入大?視野,在事實、知識與方法論上接受檢驗與討論,不僅無可厚非,而且相當必要,因為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公共利益。然而,柴靜《穹頂之下》所引爆的輿論場爭論,呈現出失焦的混亂,眾多批評熱衷於柴靜本人的「私德」問題、柴靜利用名人效應的市場化算計、柴靜背後的政治陰謀……

事實上,此事真正值得討論的問題無非是柴靜在演講中提出的,亦即│霧霾是什麼?從哪裏來?怎麼辦?柴靜在調查與採訪中難免有所疏漏,個人的智慧往往有限,想到的對策與解決方案很可能片面或無法實施、將討論焦點集中於柴靜是否有數據的疏漏、事實的錯誤以及解決方案的可行,則對公共議題的討論形成良性互動,在達成社會共識的同時,「真理越辯越明」。

柴靜遭受各種流言攻擊

現實的情況卻是,一些人熱衷於編造莫須有的無關流言,「柴靜吸煙」,「柴靜家開大排量車」,「柴靜讓人們愛國,卻到美國產子」……此類流言可以大行其道,但其實與她所提出的理據無關。

另一方面,則是一些原本高喊自由民主的人士,質疑柴靜成為當局「維穩」新工具,對於民主中國的建設反構成妨礙。

儘管輿論混亂,卻依然不乏理性討論者。諸如政治學者劉瑜、媒體人笑蜀、法律學者蕭翰等人仍然在此次討論中幾番重述公共討論的焦點,這是頂破制度「穹頂」的理性力量,他們和柴靜的努力一起,構成在解決中國難題中所能獲得的最大公約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