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不教而殺謂之虐,不告而陷民於死謂之何?

2022-06-06 06:40

? 人氣

行政院長蘇貞昌召開擴大防疫會議。(行政院提供)

行政院長蘇貞昌召開擴大防疫會議。(行政院提供)

先說結論:政府的防疫作為應該罵,而且是狠狠的罵…套用蔡英文總統喜歡使用的關鍵詞,一個願意對人民負責,能夠為人民解決問題的政府,不應該展現出這麼不堪的作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告而陷民於死…罪莫大焉!

在單日確診人數不再創新高的5月底,防疫指揮官陳時中無意間對媒體露餡,指出「Omicron流行期間,疫情升溫是各國必經之路。」眾多媒體人照慣例扮演文抄公,我沒有看到任何報導或論述點出這句話背後那可怕的事實…這波千人死亡潮,根本就是政府「不告而陷民於死」衍生的慘烈犧牲!

理由很簡單。我們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而學術研究也早已證實,我們是否積極配合戴口罩、打疫苗、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主要取決於我們感受到的疫情威脅有多麼嚴重。因此,若政府早知道「疫情升溫是各國必經之路」,卻始終沒有對人民提出警告,那麼當然是不負責(失職)與無能的表現。

先看看過去兩年多的人流統計資料吧。圖1顯示了108年10月到今年4月之間的捷運每月載客量統計(台鐵和高鐵變化型態類似故予以省略),並另行輔以箭頭和文字,點出人流大致隨疫情升降而起伏的事實(每年1和2月人流較低是季節因素所致)。最重要的是,今年3月的資料點出,民眾對防疫的戒心已經下降到接近於去年4月,台灣出現第一波死亡潮之前的最低點!

圖1
圖1

民眾戒心降低本身當然不會引發兩波死亡潮,關鍵還是在於潛伏在台灣社會當中的病毒。問題在於,我們看不到也摸不到病毒,政府也早已認定「普篩」是無用之功,以致於我們不可能知道台灣社會究竟存在多少病毒,只能根據政府發布的疫情動態和警戒措施來研判。

圖1清楚顯示,民眾感受到染疫的風險時,自然會減少外出和社交活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染疫的可能性,同時也減少病毒的擴散,但疫情緩和時也會自動恢復原來的生活型態。然而,若政府沉默無聲,甚至逐步祭出解禁措施,傳達了疫情放緩的信號,讓民眾置身於險地而不自知,這是負責而且有能力的政府應該做的事嗎?

而我必須指出,至少在這波疫情當中,政府不但沒有適時提出警告,反而用各種宣示傳達疫情穩定甚或緩和的信號。從圖1不難看出,今年3月的人流已經接近於去年那波死亡潮的前夕,直到4月份確診人數持續創新高之後,民眾才有所警覺,自動自發的減少外出活動,但人流降低的速度仍遠遠低於去年的3級警戒。

不告而陷民於死…鐵證如山!

我很清楚,若無法提出足夠的證據,那麼本文只會淪為多數人不屑一顧的陰謀論(conspiracy theory)。然而,正如近期藝人郭彥均引發的「多少人才算很多」,「足夠」一詞的定義必然有所爭議。因此,我只用3個政府「該做而不做,甚至反向為之」,明顯刻意淡化疫情的事例,證明我們的政府並沒有善盡其義務。

圖2展示了第1項證據。我們不是第一次碰到傳染病,當然會針對傳染病制訂一些標準作業流程(SOP),疾病管制局的SOP就包括制訂預警值和流行閥值,一週的確診個案超出時立刻發出疫情警戒或流行警報,藉以讓各級行政機關和一般民眾有所警覺並因應。

圖2
圖2

然而,如圖中文字方塊所示,雖然去年12月底確診案例已經超過流行閥值,但疾管局或疫情指揮中心並未發布流行警報,只是繼續維持2級警戒。更有甚者,在其後幾個月確診人數緩步上升的同時,還針對多項管制措施加以鬆綁,例如2月底同時宣布縮短入境居家檢疫天數和開放外籍商務人士來台等等。

到了4月初更拉高層級,由總統和行政院長宣布「重症清零,輕症控管」,實際上就是「與病毒共存」的新台灣模式。這些作為一再向民眾傳達了「安啦,沒事了」的訊息,然後很快的就迎來這一波疫情海嘯。

又老又病又不打疫苗才會死?

第2項證據比較間接,但確實屬於「安定民心」並「迎接共存」所不可或缺。簡單的說,如果民眾持續覺得疫情構成重大威脅,那麼就不可能安心的接受共存,反之不論有多少人確診和死亡,只要民眾覺得疫情對自己不構成威脅,那麼共存就水到渠成,而且執政團隊也不會因為疫情嚴峻而重傷。

於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指揮中心的例行記者會和新聞稿就固定提供幾張字卡,如圖3所示。這幾張字卡都用著色來凸顯重點,拿來請教任何一位熟悉溝通或傳播的行家,都會得到一個共同的結論:政府想要讓民眾知道,幾乎所有的確診者都沒事(無症狀或輕症),只有那些又老又病又不打疫苗的人才會死!

圖3
圖3

不以為然嗎?確實,圖3右上方的字卡兼有催促民眾接種疫苗的作用,但凸顯「死者大多未打滿3劑疫苗」,豈不就是強調「打滿3劑就幾乎必定沒事」?

實際上,指揮中心可以針對死者部分,用大數據分析取得許多有用的訊息,而不是重複強調無法改變的事實…例如高齡和慢性病如影隨形,民眾無法讓自己或親友迴避這兩個問題,政府也無能為力,那麼為何再三公開強調這兩點?

提示一個分析結果有助於防疫的範例。雙北市長早就極力爭取快篩陽視同確診,柯文哲甚至用「快篩陽,快給藥,否則會死很多人」來威脅,而在5月19日當天,至少就有兩位醫師和一位外行人根據指揮中心給出的訊息,在臉書和媒體投書當中點出,多數死者都是在確診前或確診後不久離世,因此從發病到治療的過程中必定有重大問題。然而,坐擁資料庫的指揮中心卻是直到5月下旬,才提出那份「47%三天內死亡」的分析!

絕大多數的民眾都不是又老又病又不打疫苗,因此這些字卡的傳播效果非常好,好到某高中有學生上課吃東西被校長發現並勸阻,但全班同學不但完全無視脫下口罩的風險,還針對校長的年齡嘲笑說「伊A驚啦」!顯然,年輕人已經普遍相信自己不會成為疫情中的受害者,倒楣的只是那些老頭子。

同樣的,效果也好到那位2歲男童恩恩染疫死亡後,媒體和輿論因為意外而掀起波濤…孩童死亡是違反既定印象的特例,成千上萬的為人父母者突然發現,自己的心肝寶貝似乎並不像政府所宣示的那樣安全!而不難想像,閣揆蘇貞昌突然對藝人郭彥均的貼文開刀,應該就是「很多小孩走了」這件事可能阻擋到原本順暢無礙的共存解封之路。

遲到且秘而不宣的疫情預測

第3項證據更為隱晦,若非運氣使然,我也是完全被瞞在鼓裡。按理,指揮中心應該對疫情有所推估,否則無從編訂行動計畫和預算,但三年三亂(口罩、疫苗、快篩)證明,指揮中心根本是在「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算一步」,因此我原本以為疫情推估根本不存在…雖然這點非常不可思議。

然而,日前柯文哲和陳時中對於疫情高峰的爭議,卻陸續透露出一點端倪,包括疫情高峰期、預估確診與死亡人數等。綜合媒體所述,傳說在4月份的防疫會議中,出現一份由國家衛生研究院完成的疫情推估報告,而且中規中矩的提出低推估、中推估、和高推估這3種狀態,而預期確診人數是350萬,預期死亡人數則出現萬分之5和1.6萬這兩個版本。

然而,國衛院的網頁中並沒有相關訊息,疫情指揮中心和疾管署也沒有正式說明,完全由指揮中心幹部對記者隨興發揮,以致於上述預估確診與死亡人數究竟是最樂觀、最悲觀、或最可能的估計,甚至所謂的萬分之5究竟是以人口計算的死亡率(mortality rate),還是以確診人數計算的確診死亡率(case fatality rate),都完全不得而知。

不做預估當然是無能與失職,但既然有了這份攸關全民的正式研究報告,卻遮遮掩掩的不予公布,只是當作指揮中心幹部應對媒體的素材,從而讓相關訊息流落在媒體報導的文字海洋當中,這何嘗不是另一種無能與失職…如果能夠及早完成這份報告,並慎重其事的展現在民眾眼前,無疑有助於提升民眾對於疫情的戒心。

爾俸爾祿,民脂民膏!

無可否認的,在政府領導指揮之下,我們曾經創造出一個防疫神話,也讓指揮官陳時中步上神壇。但政府的防疫作為絕對不是完美無缺,這波疫情更導致防疫神話破滅,而迄今仍有部分綠營人士仍然沉溺在防疫神話的榮光當中,例如前副總統陳建仁在今年5月疫情嚴峻時,仍然用「外國媒體提問的都是台灣怎麼做到的」來粉飾太平。

如前文所述,兩波死亡潮都是起始於民眾戒心跌落低谷的時期,而至少以這波疫情而言,政府為了順利推動共存與解封而對疫情的可能發展隱而不宣,絕對是導致疫情海嘯奔湧而來的關鍵。當然,支持綠營的狂信徒必定會說,指揮中心每天都會公布疫情動態,民眾應該自行掌握疫情並妥為因應,但這種狡辯可以用8個字輕易打臉…爾俸爾祿,民脂民膏!

最後補充一點,即使陳時中不在無意中露餡,任何高官大員也都不應該宣稱無法預見這波疫情海嘯。如圖4所示,日本、南韓、新加坡、紐西蘭等亞太近鄰,都逃不過Omicron的風暴,而今年初以來我們的確診人數不但壓不下來,還持續穩步走高,預示著疫情海嘯隨時都可能爆發。人民可以不知道這些事實,但接受人民託付的高官大員不能夠不知道,否則就等於招認自己根本就是在尸位素餐,是個拿錢抓權但不幹正經事的狗官!

圖4
圖4

雖然我們有「人命關天」的俗語,但是在許多大人物的眼中,死人沒有人權,生者亦不能繼承,而法律只是用來懲罰加害者的「不守規矩」,並不是給死者和其親人「一個公道」。對照兩年多以來疫情衍生的死亡潮,似乎沒有一個國家追究「防疫不力」的罪責,因此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疫情中「人死一了百了」,正是這個世界的頭條真理或法則。

去年800多位莫名其妙往生的死者屍骨未寒,今年又迎來這波更可怕的死亡潮。為死者哀,為生者慟,如果我是仙俠小說中那些站在世界巔峰,隨時可以飛升仙界的男主角,我會降臨總統府、行政院、和衛福部,質問這些坐在凡俗世界頂端的大人物究竟在搞什麼,但我只是一個凡俗中的小小螻蟻,因此只能無語問蒼天:如果「不教而殺謂之虐」,那麼「不告而陷民於死」謂之何?

*作者為大學退休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