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中途島海戰80周年─從大東亞戰爭到太平洋戰爭

2022-06-05 07:20

? 人氣

蔣委員長駐美代表宋子文,將中途島海戰的情況回報給委員長,相信讓蔣中正懸在半空中的心安定了下來。(作者提供)
蔣委員長駐美代表宋子文,將中途島海戰的情況回報給委員長,相信讓蔣中正懸在半空中的心安定了下來。(作者提供)

中途島海戰帶來的影響

顯見在中途島海戰以前,由於美日尚未分出一個勝負,多數的中國人選擇保持觀望甚至於「中立」的態度,還有不少人對日本主導下的「大東亞共榮圈」抱有期待。雖然在這個「共榮圈」裡,中國可能要失去東北,而且只能扮演老二的角色,但日本至少與中國有相同的血統和文化淵源,終歸是「自己人」。對日本戰勝英美的結果,沒有什麼理由好不歡迎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就算是表面上高喊抗日口號中國共產黨,也因為蘇聯與日本簽署《日蘇中立條約》的原因,暗中派潘漢年與日本還有南京國民政府展開接觸。汪精衛更是趁機推出「全面和平」運動,號召反感蔣中正的重慶國民政府官員投效南京國民政府,參加他領導下的國共合作,與日本、蘇聯結盟抗拒英美,建立一個反抗猶太資本主義的新歐亞秩序。

唯一對盟國戰勝軸心國抱持希望的,恐怕只有蔣中正和他領導下的中央軍嫡系部隊,基本上戰爭發展到這一個階段,所有地方部隊都自動與日軍停火了。而蔣中正之所以把自己的嫡系部隊全部砸下去,派出中國遠征軍出兵緬甸,原因還是在於羅斯福許諾了他「四強」的地位,讓他相信這將能有效鞏固中華民族主義者對自己的支持。

中途島海戰的勝利,證明了蔣中正「寶」押對了,雖然中途島海戰並不意味著日本必然將慘敗給美國,卻至少意味日本不可能戰勝美國。國軍雜牌部隊投降汪政權的潮流,並沒有在中途島海戰後立即結束,但多數投效汪政權的國軍將領開始採取兩面討好政策,在協助汪政權鞏固敵後治安的同時,也與重慶國民政府保持聯絡,成為所謂的灰色部隊。

雜牌軍投效汪政權的潮流,嚴格來講要等到1943年12月《開羅宣言》(Cairo Declaration)發表,不只東北、台灣以及澎湖將回歸中華民國,蔣中正也成為了與羅斯福、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平起平坐的「四強」領袖以後才停止。儘管到了1944年,國軍仍有諸如「一號作戰」之類的大潰敗,但雜牌軍大規模叛變的紀錄卻已經降至最低。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需要蔣中正領導中國抗日,以確保黃種人不至於全部被日軍爭取過去,刻意將他打扮成「民主先鋒」與4億5,000萬中國人的共主。(作者提供)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需要蔣中正領導中國抗日,以確保黃種人不至於全部被日軍爭取過去,刻意將他打扮成「民主先鋒」與4億5,000萬中國人的共主。(作者提供)

確保了重慶國府的正統地位

顯見在珍珠港事變爆發的六個月內,由於無法預測到美日的太平洋爭霸戰最終將鹿死誰手,多數中國人其實對戰爭的結果持觀望態度。甚至還有不少淪陷區的中國人,出於中日兩國人民「同文同種、一衣帶水」的淵源,在情感上還更希望日本勝利。中途島海戰的結果逆轉了這個結局,讓原本持觀望態度的中國人倒向重慶,原本支持南京的人採取觀望態度。

大東亞戰爭的觀點,逐漸為太平洋戰爭所取代,不只和平建國軍開始暗中保護掩護在淪陷區迫降的美國飛行員,南京國民政府的第三號人物周佛海更是主動與戴笠取得聯繫,主動將淪陷區的日軍情報提供給盟軍。顯見對日作戰,還有整個中國的戰後命運並不取決於中國戰場本身對日作戰的勝利,而是取決於太平洋主戰場的結果。

自1941年12月7日開始,對日作戰的主角就由國軍轉移到美軍手中,國軍雖然仍在牽制日軍方面有重大作用,但就如同同時代自由波蘭,甚至於英國一樣沒有能力決定戰爭的結果。所以中途島海戰對中國的戰後安排,確實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陷入敗局的日本,到了1943年1月終於同意汪精衛政權對英美兩國宣戰,卻沒有辦法扭轉日軍在瓜達康納爾戰役中戰敗的結局。

以中途島還有瓜島的勝利為基礎,羅斯福總統才有召開開羅會議的本錢,有了開羅會議才確立了蔣中正「四強」領袖的地位。至少讓蔣中正在名義上成為4億5,000萬中國人的領袖(實際上他沒有一天統治過全中國)。眼見汪精衛政權即便宣了戰也派不出部隊與日軍並肩作戰,而且還逐漸失去了其在中國人心目中的正統地位。

到了最後,即便是日軍都放棄了汪精衛政權,轉而暗中扶持延安的中國共產黨。從日軍的角度來看,盟軍勝利意味著「大東亞共榮圈」就此付諸東流,亞洲將在親美的中華民國政府領導下重新成為白人支配的「白色太平洋」,於是決定扶持反日、反美甚至也反俄,追求純粹民族解放的中共上台,來確保大東亞戰爭的成果。

*作者為中美關係研究、軍事寫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