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釋一個國家的軍事戰略發生重大改變?《積極防禦》選摘(3)

2022-05-31 05:10

? 人氣

戰爭指揮轉變,就是促成軍事戰略重大改變的其中一項這類動機。戰爭在國際體系裡爆發,各國可能會就戰爭的關鍵特色以及對本國安全的意涵進行評估。各國會視自己的戰略局勢採取行動,可能會試圖仿效或發展其他回應,像是反制措施(countermeasure)。一九九九年科索沃戰爭著實發人省思,不只因其凸顯匿蹤與精確攻擊能力大幅進步,也因為展示簡單的戰術和程序,像是藉由偽裝(camouflage),就能削弱精確制導彈藥潛在的強大破壞力。容易遭到空襲的國家可能聚焦於後者,而非前者。沃爾茲也指出,同台競爭者,或稱「競爭國家」(contending states),最可能會進行仿效。但是從當代衝突學到的教訓,應該跟開發中國家或軍事現代化較晚的國家特別相關,像是中國,因為這些國家還不是同台競爭者,但試圖強化其軍隊,必須謹慎地把稀缺資源分配到國防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外部改變動機最受到學術文獻的關注,因為在強權或是想要成為強權的國家中,大部分軍隊的基本任務就是保衛國家,對抗外部威脅。儘管如此,內部動機也可能會引發戰略改變。關於組織偏好和軍事文化的論點,下文會簡短討論,但是這些論點通常用於解釋軍事組織為何停止發展或沒有改變。基於這個原因,這些論點並沒有特別適合解答本書所提出的問題,也就是中國何時與為何改變軍事戰略。

第一個內部改變動機是軍隊對於攻勢作戰(offensive operation)的組織性偏誤或偏好,以增加自主權、聲望或資源。這個動機的解釋邏輯大量援引組織理論,然而,這種偏好要對戰略產生影響,必須在文官(civilian)掌控力虛弱,或當外部環境健全、文官監管受限時,組織性偏好才能影響戰略。

第二個內部動機是非攻擊偏誤的軍隊組織文化。軍隊的組織文化會決定偏好,包括偏好採用的戰略類型。伊莉莎白.齊爾(Elizabeth Kier)檢驗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英國和法國軍隊裡組織文化所扮演的角色,發現法國文官政府將徵兵制限縮到一年,軍隊只好採用防禦策略;法國認為徵召來的兵員無法執行攻擊行動,因為執行攻擊行動需要更堅固的防禦。更近期在關於反叛亂行動(counterinsurgency operation)的詳細研究中,奧斯丁.隆(Austin Long)說明了美國陸軍、美國海軍陸戰隊與英國陸軍根深柢固的不同文化,如何塑造他們執行這類行動,無論採用的正式或作戰準則為何。在資訊模糊不清的作戰環境中,組織文化的影響極可能會格外顯著。

《積極防禦》(麥田出版)
《積極防禦》(麥田出版)

*《積極防禦》作者傅泰林(M. Taylor Fravel),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政治科學Arthur and Ruth Sloan教授,安全研究學程主任。專長包括國際關係、國際安全、軍事策略、軍事準則、核武器、核策略、領土爭議與海域衝突等,主要研究區域為中國與東亞。作品常見於《國際安全》(International Security)、《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國際研究期刊》(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與《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