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危始悟欲苦本眾禍之根:《龍樹與中觀哲學》選摘

2022-06-12 05:10

? 人氣

在中國,有關龍樹生平的說法,大都來自姚秦‧鳩摩羅什所譯的《龍樹菩薩傳》、元魏‧吉迦夜與曇曜所譯的《付法藏因緣傳》,以及來自印度經論或遊記當中的一些傳說。(取自維基百科)

在中國,有關龍樹生平的說法,大都來自姚秦‧鳩摩羅什所譯的《龍樹菩薩傳》、元魏‧吉迦夜與曇曜所譯的《付法藏因緣傳》,以及來自印度經論或遊記當中的一些傳說。(取自維基百科)

在中國,有關龍樹生平的說法,大都來自姚秦‧鳩摩羅什所譯的《龍樹菩薩傳》、元魏‧吉迦夜與曇曜所譯的《付法藏因緣傳》,以及來自印度經論或遊記(例如唐‧玄奘之《西域記》)當中的一些傳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青年時期的龍樹

鳩摩羅什所譯的《龍樹(菩薩)傳》 ,說到龍樹是「南天竺梵志種」;梵志,應是婆羅門階級的意思。這從西藏人布敦(Bu-ston;A.D. 1290-1364)所著之《佛教史》(法史,Choshbyung)即可看出來。他說:龍樹是生在南方一個名叫「毘達拔」(Vidarbha)的國家,父親是一個富有的婆羅門。

既然是生在一個富有的婆羅門家庭之中,龍樹自然從小就受到完整的婆羅門教(Brahmanism)教育。所以,《龍樹傳》說他「天文、地理、圖緯、祕讖及諸道術,無不悉綜」。甚至還傳說:「在乳餔之中,聞諸梵志,誦四圍陀典,各四萬偈,(每)偈有三十二字,皆諷其文,而領其義。」其中,所謂「四圍陀典」,即是婆羅門教的根本經典――四種《吠陀(經)》(圍陀經,Veda)。

然而,布敦的《佛教史》則有略微不同的說法:龍樹在七歲以前似乎是個體弱多病,幾度瀕臨死亡的少年。他的父親聽了占卜者的勸告,把他送到了那爛陀寺。到了寺廟門口,龍樹高聲地唱唸四《吠陀》之一的《沙磨吠陀》裏的經文,寺中的薩拉哈婆羅門聽到之後,就勸他出家以延壽。於是,龍樹出家了,並且從他師父那裏學得了死亡之神的征服者――阿彌陀的密咒,以致成了一個長壽者。後來,他又和薩拉哈婆羅門學習《吉祥祕密集坦特羅》等經典,並跟從羅睺羅跋多羅受戒,法名「有德」。

《龍樹傳》和布敦《佛教史》之間的最大差別是:前者認為弱冠以前的龍樹,所受的都是婆羅門教的教育;而後者則說到七歲以後,龍樹即接受佛法的熏習。

依照《龍樹傳》看來,年輕時代的龍樹,不但是一個「外道」,而且是一個耽迷於慾樂的不良青年。《傳》說:龍樹和「契友三人」,「俱至術家,求隱身法」。學得隱身法之後,「縱意自在,常入王宮」,以致「宮中美女皆被侵凌,百餘日後,宮中人有懷姙者」。於是國王下令捕殺,契友三人皆死,唯有龍樹一人逃過大劫。正危難中,龍樹「始悟欲為苦本,眾禍之根,敗德危身」,因此發誓說:「我若得脫,當詣沙門,受出家法。」所以,脫難後,龍樹就「入山詣一佛塔,出家受戒」。這些說法和《付法藏因緣傳》卷5所說相同,但與上引布敦《佛教史》的記載相去甚遠。不過,卻可以做為龍樹早年信仰「外道」(婆羅門教)的佐證。

20220520-婆羅門教護摩儀式。(取自維基百科)
《龍樹傳》和布敦《佛教史》之間的最大差別是:前者認為弱冠以前的龍樹,所受的都是婆羅門教的教育;而後者則說到七歲以後,龍樹即接受佛法的熏習。圖為婆羅門教護摩儀式。(取自維基百科)

二、學佛中的龍樹

不管龍樹的出家學佛,是為了求得長壽(如布敦《佛教史》所說),或是為了體悟慾樂的苦空不實(如《龍樹傳》、《付法(藏因緣)傳》所說);也不管龍樹的出家學佛是在七歲的少年(布敦說),或是在有了慾愛之後的青年(《龍樹傳》、《付法傳》說);總之,出家學佛之後的龍樹,是一個虔誠、精進的行者。《龍樹傳》和《付法傳》都說到他在出家九十日後,就把所有的經論研讀完畢。諒想,所謂所有的經論,應指小乘的經論;因為,《龍樹傳》說:當他讀完所有的經論之後,「雪山中深遠處,有佛塔,塔中有一老比丘,以摩訶衍經與之,誦受愛樂。雖知實義,未得通利。周遊諸國,更求餘經。於閻浮提中,遍求不得。」引文中的摩訶衍經即大乘經。龍樹既然在出家後九十日中,遍讀經論而大嘆「更求異經都無得處」(《龍樹傳》語)的時候,接受了雪山老比丘的「摩訶衍經」,可見其原先所讀的是小乘經,而其出家也在小乘的部派當中。

初次品嚐到「摩訶衍經」之滋味的龍樹,似乎是一個狂傲的人。《付法傳》說他此後「即便自謂一切智人」,《龍樹傳》則有下面一段重要的記載:

……即起邪慢心,自念言:「世界法中,津塗甚多,佛經雖妙,以理推之,故有未盡。未盡之中,可推而演之,以悟後學,於理不違,於事無失,斯有何咎?」思此事已,即欲行之,立師教戒,更造衣服,令附佛法,而有小異。欲以除眾人情,示不受學。擇日選時當與,謂弟子受新戒、著新衣。

這段記載與譯於元魏的《付法傳》所說大同小異,想必傳自於《付法傳》。因此,也必是龍樹原先所出家之小乘說一切有部的傳說。從小乘的觀點來說,龍樹在初次接觸「摩訶衍經」之後,竟然就想「立師教戒,更造衣服」乃至「受新戒、著新衣」,自然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從大乘的另外一個觀點來說,龍樹的圖謀興革,可能只是意味著他對大乘的嚮往和對小乘的失望而已。

龍樹的圖謀興革,如果不是失敗,就是並沒有繼續施行。《龍樹傳》說,當他正要有所興革之時,有一天,「獨在靜處,水精房中,大龍菩薩見其如是,惜而愍之,即接之入海。於宮殿中,開七寶藏,發七寶華函。以諸方等深奧經典、無量妙法授之」。這一傳說也和《付法傳》一致,但與布敦的《佛教史》卻略有出入。布敦說:龍樹在他所出家的那爛陀寺犯了戒律,而被逐出寺門之後,即到處流浪。在流浪中,還和著有《莊嚴正理論》,而顯然是正理學派學者的商羯羅進行了一場辯論,因此有機會遇到了兩個龍族的小孩。在這兩個小孩的引導和龍王的禮請下,龍樹進入龍宮說法,並讀到了許多人間所未讀過的大乘經;它們包括:(1)《十萬頌(般若經)》;(2)《小字般若經》。

儘管中國本土和西藏各有不同的傳說,但是,有一個共同點是,這些傳說都說到了「龍」。依《龍樹傳》,龍樹受到大龍菩薩接引入龍宮讀經之後,「受讀九十日中,通解甚多。其心深入,體得寶剎」。龍樹還自稱自己在龍宮所研讀的經典,「十倍閻浮提」。由於龍樹乃受大龍菩薩的接引,進入龍宮研讀經典,所以其名字當中有個「龍」字。布敦的《佛教史》,在說到「龍樹」一詞的意義時,列舉了四項意義,其中,第一項意義是:從絕對本質之大海所生,就像真龍生於大海一樣;第二項意義是:不住著於常、斷二見當中,就像真龍自知住處的無限一樣;第三項意義是:擁有法寶,就像真龍擁有無量黃金和珠寶一樣;而第四項意義則是:具有(如火一樣的)洞見,能燃燒和照亮,就像真龍的火眼一樣。可見《龍樹傳》和布敦的說法很相近,它們都與「龍」有關。

20220520-《龍樹與中觀哲學》立體書封(東大圖書)
龍樹與中觀哲學》立體書封(東大圖書)

*作者為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現代佛教學會理事長(1994~1996),本文選自作者著作《龍樹與中觀哲學》(三版,東大圖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