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雄觀點:與新冠病毒共存是科學不是民粹

2022-05-20 06:40

? 人氣

2022年5月,Omicron新冠疫情下的台灣,試著與病毒共存。(AP)

2022年5月,Omicron新冠疫情下的台灣,試著與病毒共存。(AP)

台灣現在很多人對新冠肺炎開始掉以輕心,以為與新冠病毒共存就像是感冒一樣,得了就可以免疫。日前更有中山大學某碩士生附議要「積極讓全家染疫」,就連某中研院院士也「鼓勵大家去染疫以增加免疫力」。一時之間,染疫彷彿是「為黨獻身」,這種無知的程度,實在令人啞口無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事實上,科學家早已承認,對這個新興的病毒仍然存在著太多的未知,因此大家除了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更是要盡可能地做好自主的防護措施。

新冠跟流感最大的不同有兩點:第一、新冠的死亡率遠高於流感。美國約翰霍普斯金大學的估計,新冠的死亡率大概是流感的十倍以上。第二、感染新冠的人痊癒後,病毒對人體的「長期影響」目前還是未知。有一些初步的證據顯示,新冠病毒會對人體的器官,特別是心、肺、腎臟、及腦部會產生長期後續不良的影響。

基於這兩點,新冠最大風險的兩個危險族群就是老年人以及小孩。前者是因為「高死亡率」,後者是因為未知的「長期風險」。以美國為例,美國現在大概60%的人口已經染疫,死亡人數接近一百萬,大部分是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原則上每個人一輩子總會染上一兩次的流感,所以理論上新冠也會是如此。但新冠病毒更加複雜的原因是在於它的變種性太強,而且得過新冠的人還會再得,並不會永久免疫。

隨著 Omicron 不斷增加,全世界已經進入與病毒共存的階段,但是所謂的群體免疫還是有它的迷思。儘管現在的趨勢是放鬆限制措施與隔離規定,但許多醫學專家仍然警告說,這場大流行還遠未結束。現在科學家聚焦在所謂的「二次染疫」,因為隨著新冠病毒的不斷變種,越來越多人會被重複感染。

2022年5月,Omicron新冠疫情下的台灣(AP)
2022年5月,Omicron新冠疫情下的台灣,試著與病毒共存。(AP)

一般而言,重複感染會發生在90天以後。一項南非研究報告發現,在 270 萬的成年人中,有 35,670 例疑似再感染的病例。 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在痊癒的90天後,再次檢測出 Covid 感染呈陽性。耶魯大學的研究也證實,再感染的風險會隨著時間逐步上升,從初次感染四個月後的5%,到了17 個月,這個風險會增加到 50%。而最讓科學家擔憂的是,二次染疫的人數,正在不斷地增加。

因此群體免疫隨著時間的拉長與病毒的不斷變異,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根據目前的數據顯示,未接種疫苗的人、醫護人員和有孩子的家庭最有可能感染兩次新冠病毒。另有一項調查報告指出,感染過輕症新冠病毒的人再次感染的風險也會增加,這是因為這些病例在染疫時具有較低的病毒載量。

目前科學家對於新冠病毒的變種有兩派看法,一派覺得新冠病毒從起初的Alpha,Beta,Delta,到Omicron BA.1,BA.2,病毒越變傳染力越強,但破壞力越弱,因此最終會流感化,就像是廣設大學後,大學生程度會越來越弱的道理一樣。但有另一派的看法是,因為新冠疫苗無法像麻疹、天花、瘧疾等疫苗那樣一次見效,因此新冠病毒什麼時候會突然變種成一個「超級病毒」具有強大的致死率與傳染力,是未可知但很有可能會發生的。有人甚至將新冠病毒比喻成聖經啟示錄中的「第四印」,所以前提是面對這種病毒,在還沒有一次見效的疫苗出世之前,我們都只能謙卑面對。

總之,雖然新冠疫情已經持續了兩三年,科學家對這個病毒還是存在著許多未知。因此要確記,所有的檢測不論是PCR或快篩都不是百分之百,當病毒量太低的時候PCR檢測陰性並不意味著沒有感染或已經完全康復,一旦免疫力下降,病毒會再蠢蠢欲動。一般而言,病毒在人體潛伏的時間越久,越容易產生變種,因此唯有增加自身的抵抗力,嚴守自主防疫才能夠長期抗戰。

*作者為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95

喜歡這篇文章嗎?

汪志雄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