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賢專欄:被北京摸頭的尷尬

2018-05-06 07:00

? 人氣

同時間,民主派在林鄭主政時期的抗爭意志,比過往在董建華和梁振英時期弱,一來是因為林鄭在期間願意跟他們討論政策,向他們示好,二來就是因為林鄭在社會中仍取得較高支持度,尤其是中間選民對林鄭仍評價正面。在董建華的第二屆任期與梁振英絕大部分任期,民望支持度都非常低,反對比率更超過六成,代表著即使中間派也非常不滿意他們的管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因此,民主派即使採取激烈抗爭,只要將一切矛頭指向董建華和梁振英,也不會失去中間選民的支持。可是換成形象較為正面的林鄭,民主派難以再像以往事事抗爭,故鐘擺就由激進一方擺向溫和理性的一方。

可是在民主派陣營裡面,不同政黨在取決政治路線時各有考量,到底要持續以溫和姿態換取談判,還是對北京強硬路線抗爭到底?他們仍沒有定論。去年七月,自決派、激進民主派四名議員被取消資格時,激進派就希望在議會拖延法案審議,癱瘓議會;可是主流民主派議員卻照常進行議事,支持政府提出的「教育新資源」撥款。

反對陣營內部張力加劇

兩種姿態均可取得各自的掌聲,但同時都加劇民主派內部的張力。時至今日,在大灣區考察和出席中聯辦主任午宴上,主流民主派三大版塊與議會陣線取態不同,陣營張力的加深,可能會隨時毀掉民主派現時表面的團結。

在民主化的歷史上,溫和、激進派均有其角色,各自的分工並沒有對與錯之分。可是到底現時溫和、激進民主派要帶領大家走到什麼目標,以及採用什麼手法來突破困局,都需要各黨派對公眾和支持者明言。同時民主派也要摸清當下所需要擔當的角色,在現時的模糊政治格局之下,不要失去方寸,退進失據,也不應將姿態放得太低,否則只會令公眾和支持者疑惑,對政局更反

*作者為專欄作家。本文原刊《新新聞》第1626期。授權轉載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購買本期新新聞
➤加新新聞LINE好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