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文:他們叫他「講英文的毛澤東」,他賭中國會變─輸了

2022-05-22 05:50

? 人氣

黎智英在香港牢獄中受難,在一國兩制的歷史上是一樁最具標誌性和諷刺性的事件。(美聯社)

黎智英在香港牢獄中受難,在一國兩制的歷史上是一樁最具標誌性和諷刺性的事件。(美聯社)

辦報人直接參與政治,是個性剛直的表現,也是脆而易折的因素。

失敗者回憶錄133:我所認識的黎智英(之三)

經濟學教授Deirdre N. McCloskey曾經提到,在機會平等的市場經濟社會,從商是以美德為基礎,並能在從商者身上催生出幾種美德,其中包括創新的勇氣,誠實買賣的公正,和對法治下市場社會的信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幾點美德,在黎智英身上都能體現,並且剛直和堅持。可惜在華人社會,作為社會公器的媒體,你要公正,骯髒的政治卻總要找上門來。黎智英辦一報一刊成為傳媒大亨,我多次被一些與中共有關係的人士詢問過黎智英的底細,他的資金來源。詢問者多先入為主地認為他有外國政治背景,懷疑是美國中情局出資。我說雖然不了解,但憑常識判斷,外國政治勢力肯讓一個商人這樣大手大腳地花錢辦報嗎?

向黎智英統戰的相信更多。據我所知就有兩次通過他的親戚和好友,邀他訪問中國大陸。另有一次,他以前辦製衣廠時的好朋友兩夫妻到台灣找他,說中共邀請他訪問,領導人會接見他,他可以到中國去辦報。還說除了政治新聞不要碰之外,娛樂新聞、體育新聞、社會新聞都可以隨他去辦。那時中國經濟處上升階段,聽來確實是賺大錢的門路。他聽到後,即打電話叫保安上來把客人送走。我問他為甚麼做得這麼絕?說考慮一下或不接受,不就算了嗎?朋友說不定也出於好意。他解釋說他其實是害怕,怕自己經受不起誘惑,而放棄了與權力保持距離的原則。

我想起1990年創辦《壹週刊》前,他在我主持的一次電視訪問中講過,中國是個大市場,六四之後東歐也變了,他「賭中國一定變」。懂中文的人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把刊物辦到中國去,是他的夢想。想不到經過多年觀察,他竟然對實現這夢想害怕起來。這不能不說是被中國的現實喚醒,而他自覺自己會軟弱,卻使我對他由衷佩服。

黎智英對法治下自由市場的信念極強,因此,他相信市場化會使中國改變,也相信中共在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的法律承諾。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轉移,《蘋果》頭版標題是「香港信有明天」。然而,政治現實是中共不斷以「一國」的主權去壓「兩制」的香港。強權並沒有使剛直的黎智英屈服,反而使他積極投身政治。

我記得有一年大遊行,《蘋果》的頭版標題是「不見不散」。那真的不是新聞,而是一種「政治動員」了。我個人不太主張這樣做新聞。儘管幾乎所有報紙都有立場,但報紙主事者還是應該與現實政治保持安全距離較好。言論自由應該容納不同意見,讓真理越辯越明,報紙也更有公信力。黎智英不認為應該這樣,他覺得應該站在民主、反共立場對抗所有親建制輿論。

辦報人直接參與政治,是個性剛直的表現,也是脆而易折的因素。

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轉移,《蘋果日報》頭版標題,現在成為對自身的反諷。(作者提供)
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轉移,《蘋果日報》頭版標題,現在成為對自身的反諷。(作者提供)

2005年,我受邀主編「論壇」版。黎智英說我可以全盤作主,他不會插手也不容其他主管插手。我提了三點:一是我選稿會只重質素,要寫得好看和有新意才用,二是我打算向當時與《蘋果》交惡的黃毓民邀稿,以建立論壇版言論開放的形象,三是我想取消一些中國海外民運人士的定期供稿,他們來稿仍以質素考量來取用。這三點黎智英都接受。反而是黃毓民不肯寫,也有民運人士向支聯會主席司徒華投訴,說我封殺他的文章。司徒華回答說,連我的稿李怡也不一定用呀!

由於中國對香港從暗到明的干預,更由於大量中國新移民和遊客湧入香港造成的社會問題,2010年香港民主運動就出現了本土派,並在年輕人中快速成長。傳統的民主派則被稱為「大中華派」,以民主黨為首,繼續支持「一國兩制」,支持爭取中國民主以實現香港民主,尋求與中共妥協。黎智英明確地是大中華派的支持者,他在2014年的一個電台節目中,亦承認曾對集團高層發出內部通知,禁止旗下刊物及報章容許支持本土化的人士發表太多言論。

這種一面倒的言論取向,導致大量讀者流失。

但我編論壇版一直貫徹百家爭鳴、以質素取稿的原則。年輕本土派的言論在主流媒體上只有在《蘋果》論壇版才可以刊登。而那些未讀文章就知道講什麼的老民主派文章,可讀性實在不高。因此論壇版的取向與黎智英大相徑庭。

2012年立法會選舉前,黎智英寫了一篇文章,指激進本土派的黃毓民「替中共做打手」,「令他漁人得利,和讓他背後的金主龍顏大悅,因而也讓他財源廣進」。論壇收到鍾祖康一文反駁,說黎的陰謀論指控「非常嚴重……卻不見任何令人信服的證據。單憑常識已可推知這些指控相當荒誕。你會相信一個被中共收買的人會搞五區公投和拉布行動嗎?」因此,他的指控是為了打擊黃毓民的選情,在客觀效果上,「黎智英幫了梁振英」。我將鍾祖康此文照發,但先傳了一份給黎智英。他沒有阻攔。

到2014年,他終於忍不住把我的論壇版主編職務撤換了。我改為寫社論,但我的社論仍然常偏向年輕人和本土派。最後這些年,我們的意見常常相左,但作為老闆,他對我容忍,即使要表達反對意見,他也假手其他人跟我說。

失敗者回憶錄134:我所認識的黎智英(終章)

寫黎智英,原來打算只寫兩篇,誰料寫到三篇仍覺意猶未盡。於是再寫這最後一篇作結。

畢竟我們相交超過三十年,而我也在《蘋果》寫評論和任編輯二十多年,雖不是接觸太多,但耳聞目睹互動也不少。他在近二三十年的香港,是一個叱吒風雲的人物,而他的個性、理念,對媒體與香港民主的投入,確是香港人值得記憶的一部分。儘管我寫的只是個人了解的點滴,不能算是負責任的歷史評價。

前文提到經濟學教授Deirdre N. McCloskey講的從商者的美德,除了提到的創新,勇氣,對自由法治的信念之外,還有積極樂觀的精神。這幾點在黎智英身上都很明顯。

他相信合約精神,由此相信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的承諾。儘管他一直反對共產黨,但相信在條約和法律保障下,香港能保住自由和法治。他在六四後一年就說「賭中國會變」;1995年《蘋果》創刊社論說,會積極樂觀地面對未來;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轉移日《蘋果》頭版標題是「香港信有明天」。九七後民主派爭取民主一直受到中共打壓,他仍然相信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可以爭得到民主。他一貫支持願意跟中共妥協的民主黨,即使民主黨後來被大量選民離棄。

如果要選一個最看好九七可以保持不變的人,我想黎智英當之無愧。因為他不僅這樣說,而且投入巨資去監察和體現《基本法》所訂下的言論自由。

但就像在中共治下,真正愛國的人都遭遇悲慘一樣,在香港真正相信中共承諾的人,也沒有好下場。

我比黎智英較知道歷史。從1980年香港浮現九七問題開始,我對香港前途就悲觀。直到1996年我出版《香港1997》一書,也仍然是悲觀的。不過,我悲觀卻不消極,而是仍然積極從事捍衛香港言論自由的傳媒工作。習近平剛上台時,黎智英說對習抱希望,我就跟他談些中共建政後的歷史,但沒有改變他的積極樂觀。當然,我也明白,我悲觀並不礙我寫作,但經營這麼大的傳媒事業,若對前景悲觀,又怎麼辦得下去呢?

黎智英陷身牢獄,是一國兩制最具標誌性的事件。(李怡提供)
黎智英陷身牢獄,是一國兩制最具標誌性的事件。(作者提供)

勇於創新,是黎智英成功之道。對已經取得的成功,他不願意止步,總要向前,或搞搞新意思,或開創新事業。創新,有可能成功,比如他最先發展「蘋果動新聞」和蘋果網站,就搶佔了網上媒體的先機。但也可能失敗,比如他在1999年創辦線上零售「蘋果速銷」,就因無法控制貨源的品質而在一年內虧蝕10億港元而結業。我跟他說,做正當生意而不是炒股炒樓,能夠在一年內虧10億,也算是個記錄了。他苦笑自嘲說,其實是虧11億呢!

在台灣創辦壹電視,在香港辦《爽報》,也失敗了。壹電視也虧了十億港元。真正原因我沒有深究。或者是因為他走得太超前,或者是因為他對社會和政治了解不足。但與他草創壹傳媒時不同的是,草創時他強調要聽讀者特別是反對者的聲音,成功後他的自信心太強了,再難聽到不同的特別是反對的聲音。

不過他經營壹傳媒頭十年,和憑直覺投資美國股市和台灣地產,賺的錢也夠多。他仍然是富豪。

他喜歡創新,卻不喜歡守成。他高薪聘請許多人才,一開始都極為倚重,但他的「新念頭」變化無窮,不斷以他的創新來破壞艱難建立的城堡,使手下的人很難適應。因此,被他裁撤的人才之多也破了報界記錄。我主編的論壇,言論之多元與活潑,並非自誇,而是有目共睹。但被他中斷了一次,後來更把我撤換而變成泛民主派的一言堂。我年事已高,個人並不在意,只惋惜一個受歡迎的版面淪落和許多好寫手沒有了地盤。

我不怪他,畢竟他容忍了我九年的放肆,已經破了主編論壇版者的記錄。而且,愛創新的人多不愛守成,如果他當年戀棧佐丹奴的成功也就不會有壹傳媒的出現了。

報館許多人私下叫黎智英做「講英文的毛澤東」。毛澤東獨裁,但他管的是全國眾人之事,是全體人民和應該屬於人民所有的全國資源;黎智英也獨斷,但他管的是他自己擁有的企業,辦報無法民主,不過主事者最好有容人之量。毛澤東的政策飄忽,常常出人意表,沒有人知道他想什麼和下一步要做什麼;黎智英也幾乎一天一個主意,讓人難跟從。不過,毛澤東讀中國歷史,深諳中國的權謀和各種潛規則;黎智英「講英文」,不僅是指他談話中夾英語,更指他熟悉和相信源自西方的自由法治與「規則平等」。面對權勢無可比擬的中國的毛澤東們,「講英文的毛澤東」就遭到厄運了。

由於香港在九七後十年的急劇變化,黎智英反本土、反台獨、反港獨、反激烈抗爭的立場,導致絕大多數香港年輕人不喜歡他。我卻總是在年輕人中為他說好話,因為除了《蘋果》,還有哪個傳媒會爆政商界的醜聞?「新聞自由的主要功能是防止政府任何部門欺騙人民」,這一點,在主流媒體中只有《蘋果》做到。

黎智英在香港牢獄中受難,在一國兩制的歷史上是一樁最具標誌性和諷刺性的事件。因為在我認識的人中,沒有一個人比他更愛香港,更相信並以實際行動擁護「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了。

*作者為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