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祥觀點:習近平輸給李顯龍,台灣能贏香港?

2022-04-27 07:00

? 人氣

台灣疫情再次升溫,連總統蔡英文都因家人確診而在家居隔一段時間。圖為總統蔡英文在官邸召開防疫策略會議。(取自行政院臉書)

台灣疫情再次升溫,連總統蔡英文都因家人確診而在家居隔一段時間。圖為總統蔡英文在官邸召開防疫策略會議。(取自行政院臉書)

新冠病毒肺炎肆虐全球近兩年半,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新加坡四個華人社會或是以華人為主的社會,採取世界最嚴厲的防控措施,也締造了最佳防疫績效。如今,新加坡在「與病毒共存」的政策下,從「防疫」穩健走上「脫疫」途程;香港近期經歷重創之後趨於平穩,但仍在清零或共存、與內地通關或向國際開放之間擺動;中國大陸原先抗疫成績稱冠世界,如今疫情遍地開花,所採取的「動態清零」讓人民備受煎熬;至於台灣,一直以來抗疫表現不錯,如今面對新一波疫情衝擊,顯得捉襟見肘,導致人心惶惶。

這四個社會的抗疫表現,最寬鬆也最細緻的新加坡,相對於中國大陸而言,付出較少成本,取得較快的進展。香港和台灣防疫嚴厲程度相當,三個月之前的抗疫績效不相上下,如今香港墜落深淵後逐漸回到常態,台灣則急墜而下,伊於胡底,是否重演香港悲劇,有待考驗。

中國大陸對病毒嚴防死守,抗疫視同作戰,動不動封控,禁閉人民,且嚴守國境,力求滴水不漏,所以確診和死亡人數一直控制在較低水平。根據中國國家衛健委4月23日公布的數據,前一日新增2988宗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包括2971宗本土病例,累計199,074宗確診個案,累計死亡病例4686宗,新增的12宗均來自上海。對一個14億人口的國家而言,這些數字足可寬心,但中共卻認為情勢嚴峻,災情慘重,不斷加大力度、擴增區域撲殺病毒。

疫情最嚴重的上海封城將近一整個月,引發強烈民怨,但疫情尚未出現拐點。上海以精準防控達成動態清零而自詡為防疫資優生,如今卻在苦求清零目標下搞得天怒人怨,付出極大的代價,無論形象、民生、經濟、民心和人才吸引力都蒙上深厚陰影,其中出現的諸多因為尋醫困難致死的案例讓人聞之鼻酸,深重的人道主義危機深受非議。上海抗疫引爆的「次生災害」,估計已導致數百人死亡,他們沒有死於新冠干擾,卻因新冠封管而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2年4月,上海方艙醫院一景。(美聯社)
上海封城清零付出巨大社會代價。圖為2022年4月,上海方艙醫院一景。(美聯社)

Omicron重症率與死亡率都低,還需要如此不惜代價與其作戰嗎?中共官方認為「動態清零」政策不容動搖,並將「與病毒共存」定性為錯誤思想。中國將抗疫績效視為制度優越性的競爭,因此堅決貫徹到底,制度優越性之爭放在首位,任何其他專業意見也被消音。這也與年底將召開中共二十大,習近平將尋求連任有一定關係。

實際上,病毒是無法消滅的,防疫的根本目的在於保護民眾生命健康,而不應賦予意識形態意涵。此外,到一定階段後,防疫就需向「脫疫」轉換,在科學防疫的指引下,繪製由清零到共存的路線圖,採取必要的配套措施進行過渡,把握社會常態化的節奏,循序漸進鬆綁防疫限制。

新加坡率先走上與病毒共存的脫疫道路,堪稱全球抗疫的成功範例。政府透過高比例的疫苗三針施打,編織了綿密的抗疫網,在「生命與生活之間」取得高度平衡。在疫情趨於平穩之後,新加坡三月底擴大鬆綁防疫措施,單日新增確診數仍呈下降趨勢,民眾幾乎完全回復正常生活。領導抗疫成功的財政部長黃循財,因之成為總理李顯龍的接班人。

新加坡去年就明確宣示要「與病毒共存」,儘管歷經Delta、Omicron疫情,導致確診人數屢創新高,單日新增案例從數千例暴增至1萬多例,甚至最高一天新增2.6萬人確診,單共存的目標都沒變過。新加坡為此持續推動疫苗接種、擴大追加劑接種對象,並採行「疫苗接種者有別」等措施,只有完整接種者才能到餐廳內用或進入購物商場等場所的,藉以提高接種率。新加坡當局對於疫苗的宣傳非常細緻,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務求深入民心,以致於成為全球注射率最高的城市,也因此構築了防衛病毒的干城;其他諸如專責病房的備妥以及藥物的使用,都發揮良好作用。

圖為新加坡的一個購物區。該國是世界上新冠疫苗接種率最高的國家之一。(AP)
圖為新加坡的一個購物區。該國是世界上新冠疫苗接種率最高的國家之一。(AP)

經歷兩年多艱苦的抗疫日子,大多數新加坡民眾都已習慣「與病毒共存」。除了疫苗覆蓋率超過9成之外,快篩也是新加坡的防疫法寶疫下日常的一部分。政府去年六月就開放民眾購買居家快篩試劑,價錢已降到一劑新台幣百元左右,超市、藥妝店都可買到。有些企業要求員工返回辦公場所上班前必須先自我快篩,有效及早發現確診者。媒體採訪有時也會被要求出示自我快篩陰性的結果。政府另外還到家庭診所就醫、尋覓抗原快速檢測(ART)呈陽性的案例。政府不再只盯著感染人數,而是集中資源處理重症,並防止老人的併發症發作。防疫措施完備而有效。

原本抗疫績效接近新加坡的香港,近三個月卻陷入淒風苦雨中。第五波疫情去年底爆發,至今累計超過118萬人染疫,近9000人死亡。香港經歷疫劫,百業蕭條,近期疫情回落到3位數水平,才開始採取復常計劃。香港總體接種率比新加坡低,老人的接種率更低。由於疫苗缺口大,所以春節以來Omicron疫情爆發後,宛如失速列車,確診數與死亡數令人膽戰心驚,連續好幾天確診超過五萬例。在堅守清零目標下,輕症也得送醫,醫療量能近乎崩潰,沒打疫苗的老人首當其衝。香港幾乎陷入暗無天日的苦況中。為了收治爆量的確診病患,香港公立醫院在戶外設置臨時診療區,大批確診者在寒冷天躺在戶外,身上只有毛毯和隔熱毯,簡直慘不忍睹。

在疫情一發不可收拾之下,香港倡議與病毒共存的聲浪變大,中央動態清零不變,香港只能順從,但國境管理嚴格,非港人不能入境,對國際商務人士與香港企業外籍僱員極其不便,因而對香港的營商環境造成損害。現在好不容易開放外籍人士入港,但7天酒店隔離仍被嫌太長。在清零與共存以及追求內地通關與開放入境便利之間,香港左右為難,造成諸多扞格與矛盾,也影響抗疫的績效。

香港如何從疫情控制得當變成疫情失控的地區?主要原因除了長者疫苗施打率低,還包括進行大規模檢測,增加傳播風險;隔離病房不足,許多人被迫在家隔離,但居住環境多半狹小,加上多數家戶人口聚集在大樓,天井的「煙囪效應」加速病毒的垂直傳播。另外,未做好醫療分流,醫院量能大超載,無力照護老弱兒童等高風險族群,加上隔離設施不足,致使病毒加速傳播。

隨著香港特首選舉將在5月8日舉行,歷經反送中、實施國安法、新冠肺炎等挑戰的林鄭月娥也即將卸下特首職務。(美聯社)
隨著香港特首選舉將在5月8日舉行,歷經反送中、實施國安法、新冠肺炎等挑戰的林鄭月娥也即將卸下特首職務。(美聯社)

其實,香港防疫措施不比台灣寬鬆,但因破口較多,所以一度陷入染疫風暴。台灣會不會步香港後塵?答案恐難樂觀。台灣疫情凶猛延燒,本土病例持續攀高,防疫指揮官陳時中坦承指數型爆發即將出現,間接承認疫情已失控。台灣的抗疫績效原本可成為華人社會由清零到共存平穩過渡的脫疫範例。但是,現在也被這一波本土疫情搞到人仰馬翻,後續發展也將淒風苦雨。


台灣每到疫情吃緊,才暴露政府部署嚴重落後,快篩價昂難買、治療藥物欠缺、中央與地方防疫又思維不一,各行其是。更可悲的是,有些確診民眾被官僚單位踢皮球,隔離與就醫一團亂。眼見本土確診一路狂飆,紊亂錯綜的足跡越來越難釐清,只好能望疫興嘆。台灣雖然追求清零,但現在連疫調都因確診者過多而難以進行,不得不與病毒共存。既有的醫療量能、防疫管理、後勤補給勢必無法應付指數式躍增的需求。迫於疫情急劇升溫,陳時中指揮官居然要民眾隔離時請「自主應變」,窘態暴露無遺。

台灣未來幾個月如果情況沒有惡化到香港那般慘狀,主因應該不是政府防疫措施與資源完全到位,而是居住環境與醫療條件較優。現在面對確診人數不斷攀升,政府調整防疫方向,追求「重症求清零、有效管控輕症」,但以現在不充分的準備狀態,談何容易?所以,現在先不要嘲笑香港,等這波疫情過後,再去看會不會「今日香港,明日台灣!」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前中央通訊社董事長,前中選會委員,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