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玓觀點:改編、國際化,與台灣因素─關於《在車上》的幾個疑問

2022-03-17 05:50

? 人氣

相對於袁子芸,朴有琳的表演就有說服力許多,但這跟她被設定為使用手語溝通有關,此處暫且不展開。我比較想要談的是,這次袁子芸參加演出,台灣一般新聞媒體的再現。首先當然是陳腔爛調的「台灣之光」論述,一味地強調袁子芸的加入有多幸運和多光榮,完全不提到底表現如何。這還不是最糟的,等而下之的,是一堆關於她怎麼跟兩位帥哥日本男演員的合作八卦,於是大胸肌和肚子餓這類的話題充斥在標題和內文之中,實在是讓人搖頭再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主流新聞媒體的水準問題,非一日之寒,也不是這邊要討論的重點。我想講的是,從《在車上》的整體製片和行銷操作來看(不妨把《寄生上流》一起放進來思考),日、韓電影產業正想盡辦法在全球電影藝術和市場階序系統中卡位,台灣電影雖然不見得要參加這場遊戲(當然也得看我們目前有多少實力參加),但是如果我們只能跟著替新出世的電影大師拍手叫好,排隊進入他的全球「文青社群」(指的是性質,不一定是年紀);或是拿「我們有一位女演員加入」來沾沾自喜,然後瀏覽那些聳動無聊的新聞標題和報導,真的就大事不妙了。畢竟,1980和90年代,台灣電影和導演們也曾經被世界矚目,雖然內涵和環境都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但如今台灣電影和電影文化的車子在哪?要往哪裡開?似乎也應該好好來思考一下。

*作者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理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