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玓觀點:改編、國際化,與台灣因素─關於《在車上》的幾個疑問

2022-03-17 05:50

? 人氣

所以,我會認為濱口竜介在這裡做了一個不合理──如果不是錯的──決定。但我又想,有什麼電影本身之外的理由可以讓這個決定合理化呢?答案或許也在「跨國」這兩個字。但不是在劇場藝術的意義下,而是在全球電影市場的意義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很多人注意到了《在車上》是繼《寄生上流》兩年前在全球聲名大噪之後再一部東亞電影獲得了西方影展的高度肯定。但也有很多人指出,這幾年西方影展圈掀起一股「政治正確」和「多元文化」的浪潮,至今未退,尋找和關注非西方的創作者也是浪潮中的現象之一。奉俊昊是先被推上浪尖的一位,而濱口竜介顯然是個很有機會的接棒者。其實我們從《在車上》的全球發行與行銷手法來看,包括濱口接受的國際媒體訪談,這樣的意圖並不算隱晦。

如果這樣來看,那麼跨文化劇場的設定,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釋。畢竟,這樣的價值,目前已經是毫無疑問的「普世價值」(我甚至認為濱口把韓國手語也加進去「多元語言」之中,可以說是這個「製造多元」居心的極致)。更不用說,他們演出的是全球知名的契訶夫劇本(電影前面還短暫出現貝克特的《等待果陀》)。如果這還不能引起國際(西方)評審的共鳴和親近感,其實也不要忘了村上春樹作品中本來就無所不在的西方元素(包括那輛在原作中是黃色但在電影中顯然為了美學考慮而改成紅色的SAAB汽車)。

台灣也上車了

濱口竜介和他的團隊這樣的思考,一定有他們的道理,但比較確定的是,這對主要演員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他們必須穿梭在一個非典型的劇場表演情境和電影敘事情境之間,同時又承載著導演巨大的創作野心。兩位女演員霧島麗香和飾演駕駛渡里美咲的三浦透子因為沒有涉及劇場情節,不受影響,暫且不談。兩位男演員在承擔這個任務上,就看出了演技純熟度的影響:西島秀俊算是差強人意,但岡田將生就非常辛苦了。而另一個辛苦的,便是台灣這邊關注的,飾演台灣來的女演員Janice的袁子芸

袁子芸加入《在車上》是一個有趣但也很複雜的過程,事實上她在片中片外的身分是一樣的──一位年輕的台灣女演員加入了一個以日本為主的國際製作團隊,據報導她參加片組的試鏡跟片中參加劇團試鏡也很像,也被問到了契訶夫的作品。事實上,以配角來說,她的重要性滿高的。在片中,她要以中文表演(劇團表演),用英文說話(國際演員),同時還要涉入高槻的人格和行為塑造,以及家福和高槻之間的緊張關係。這些任務和角色變換,對濱口來說是展現編導才華的全力揮灑,但對袁子芸來說,顯然太難。

她的無法承受,充分展現在一場對電影劇情不是那麼重要,但對劇團表演以及對《凡尼亞舅舅》原著都很重要的戲裡。那是她在劇碼中飾演的伊蓮娜,與飾演索妮亞的韓國女演員李有娜(朴有琳飾演)在《凡尼亞舅舅》第二幕最後一場對手戲的排演。在原著中,這是兩個女人的和解;在電影中,則是兩位女演員表演傑出,讓家福證明了他的導戲方法的價值,以及他(濱口竜介?)所認為契訶夫劇本的魔力。這個任務,實在很巨大,巨大到經驗不多的袁子芸演來完全無法讓人感受到,到底這劇團現在是怎麼了?發生了什麼變化?(後來高槻在事後也問家福,「她們發生了麼變化?」家福很篤定變化是什麼,但觀眾卻感受不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