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謙專欄:曾是全球核武第三強國,烏克蘭為何失去了「核威懾」這道保命符?

2022-02-28 06:10

? 人氣

烏克蘭解除核武及其投射載具的18年後,普京兼併了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使得《布達佩斯備忘錄》成為一紙空文。普京併吞克里米亞至少還是以公投的方式遮遮掩掩(當然,俄軍也以「小綠人」的方式提前接管了克里米亞的重要設施),再過8年的今天,普京竟直接發兵攻打烏克蘭、宣稱要將其「非軍事化」。即便拜登等西方領袖以「烏克蘭尚未加入北約」為由不願出兵,但《布達佩斯備忘錄》的六項保證形同具文仍讓《華爾街日報》感嘆「烏克蘭遭到背叛」—俄國發動了赤裸裸的侵略,英美兩國則無力履行他們在布達佩斯的承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就算烏克蘭放棄核武,當年軍隊規模足以雄視歐陸的烏克蘭武裝部隊,又為何會萎縮到今日的現況呢?2014年克里米亞遭到併吞之際,烏克蘭國防部長向最高拉達(議會)報告時曾經坦承「烏克蘭的20萬部隊僅有6千人可以立即投入作戰,裝甲車輛的機動裝備與燃料都有短缺、甚至電池已被拆除,600架戰機僅有100架能夠起飛」。曾在南韓訓練與條令司令部主管作戰訓練的方鍾光少將(音譯,방종관),便將烏克蘭獨立後的30年稱為「失落的30年」,感慨「曾擁有歐陸最強兵力的烏克蘭,竟淪為一個無法發動戰爭的國家,人類歷史上幾乎找不到如此強大的軍隊快速沒落的先例」。

2022年2月,頓內次克前線的烏克蘭裝甲兵。(美聯社)
2022年2月,頓內次克前線的烏克蘭裝甲兵。(美聯社)

目前在韓國國防研究院擔任研究員的方鍾光指出,烏克蘭軍隊的崩壞過程大致可以區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2005年的橘色革命之前,烏克蘭不願繼續維持大規模的部隊建制,從78萬人的鼎盛時期一路減員,2001年已減為40萬人、2005年再進一步減為25萬人。現代化戰爭當然無須維持大部隊建制,問題是烏克蘭的軍事預算也被大幅刪減,包括武器整備甚至裝備除役的費用都有所不足,許多武器竟就地閒置、妥善率自然難以維持;此外,烏克蘭的徵兵制度雖然得以維持,但在免役範圍擴大之下,烏克蘭部隊的素質也急速下降。

方鍾光稱,烏克蘭部隊實力快速衰落的第二階段則是在2006到2014年之間。烏克蘭政府在此時期想要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軍隊組織方面則進一步區分為「快速反應部隊(JRRF)」和「一般防禦部隊(GDF)」。前者主要應付危機與緊急作戰,需要隨時保持滿編(2萬4千人),但JRRF實際上從裝備到兵力都僅保持7成編制,根本無法成為決定性的戰力;後者佔烏克蘭武裝部隊的9成之多,但因不需應付緊急情況,平時僅維持5成兵員,經過數周動員才能達到滿編。加上2009年的金融危機讓烏克蘭的國防預算捉襟見肘,只得以「處理剩餘裝備」的名義對海外出售大量軍備,不過2011年時職業軍人的薪餉依舊僅有蘇聯時代的三分之一,營級以上的訓練事實上已經中斷。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