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玓觀點:OTT時代的八點檔「重生」—為什麼我們需要《華燈初上》

2022-02-14 06:50

? 人氣

其實這些特徵,1990年代晚期之後的鄉土劇也大致沿襲,但我覺得是更加極端化和惡質化。而且更重要的是,《民視》與《三立》雙元競爭下,戲劇的題材愈做愈窄,某些看似呼應社會趨勢的元素(例如同志情誼或科技新知),只是更凸顯編劇的貧乏。鄉土劇與八點檔的差異,當然只是一個大致趨勢,這邊必須暫時打住,稍後會再回來討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華燈初上》與八點檔的跨時空連結

二階段科普完畢,讓我們回到《華燈》吧(終於!)。

為什麼一開頭說,我看《華燈》會有種看八點檔的既視感呢?就是因為《華燈》有太多符合上述3個特徵的地方了。

首先是理所當然的情節。這個我想應該不用多說。雖然巧妙地運用了「誰是兇手?」這個懸疑題來吊住觀眾,但是如果抽掉找兇手的懸疑元素,裡面有太多情節是很典型的八點檔。首先,被許多人所稱道的「重現1980年代日式酒店樣貌」的背景設定,其實本身就很容易連結上充滿既定印象的老套情節,像是酒店小姐(雖然她們不做黑的),但是她們幾乎都是因為家庭或成長的困難而來到這個行業,所以要不酒店內和酒店外2種人生,要不寄望有恩客來解救自己脫離苦海。

其次,裡面的男女情愛關係,帥帥風流負心漢加上女人爭風吃醋,也是發生的理所當然,好像只要相關角色一出現,彼此就會自動配對或墜入情網。另外像是做壞事一定都會被某人偷看到、想自殺或被壞人追一定會有人在最後一刻救你、下春藥一定會成功、警察辦案該聰明的時候就一定很笨(但該疏忽的時候就突然變聰明)⋯⋯大家不妨回想或回看,這裡就不一一列舉。

角色設計的刻板單調也是與情節安排相關的。配角們很明顯:從一定操閩南語腔的混混,到溫文有禮的日本客人,到跟小混混只有一線之隔的刑警,再到總是不了解不關心子女的父母,都是台灣通俗戲劇中常見的。主角和主要配角們其實也好不到哪裡去,不一定典型刻板,但是很單調。例如子維,從頭到尾的體貼溫柔,根本是一個不可能存在在真實世界裡的青少年(至少前2季是這樣)。

2個女主角──林心如飾演的蘿絲和楊謹華飾演的蘇,看似人生劇烈起伏,面對各種紛至杳來的難題,但是她們的反應模式其實都不難意料。第二季中的大量回顧情節,都只是在補充現在的蘿絲和蘇,而不是真的在描寫角色的變化。換句話說,蘇和蘿絲只是小時候的蘇和蘿絲,而不是蘇和蘿絲的小時候。

至於拖戲這個特徵,例子也很多,隨舉2種。一種是為了刻意營造某種氣氛,所以放慢節奏,這其中又以蘇慶儀出現的場次最多。我覺得要塑造蘇的性格可以,但不需要每次都來慢板。另一種是源自於情節的老套和角色的單調,所以其實交代一下就夠,卻經常要演個3、5分鐘,例如跟何予恩有關的場次(他跟蘇或愛子的互動都是),就經常給人「知道了啦可以換下一場了」的感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