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靖觀點:二二八當下,蔣中正忙著攻打延安抓捕毛澤東

2018-04-01 06:50

? 人氣

「蔣中正最大心頭之患,就是他最大的對手毛澤東⋯⋯」(取自維基百科)

「蔣中正最大心頭之患,就是他最大的對手毛澤東⋯⋯」(取自維基百科)

發生在1947年2月 28日的二二八事件,幾十年來,在台灣不斷被有心人士渲染,甚至將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描繪成是屠殺台人的劊子手。其實2月28日前後,蔣中正除了要應付中國大陸內外的緊迫政經情勢,他真正花心思的,是想盡辦法調集兵力,在陝北發動攻勢,指揮胡宗南攻打共軍的老巢延安。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到國軍在基隆上岸的這段期間,蔣中正都把目光放在對延安的軍事行動方面,國府在3月13日以轟炸開始,隔日全面進攻延安,19日攻入延安,但延安早已撤離,只剩一座空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時蔣中正最大心頭之患,就是他最大的對手毛澤東,毛澤東在延安發展多年,抗日戰爭期間,蔣中正把胡宗南的部隊,重兵布署在延安外圍,用以阻止共黨勢力往外擴散,胡宗南所屬部隊在1944年以前,幾乎沒有與日軍交手,也沒有打過大仗,與日軍交鋒後失利,讓蔣中正非常失望,但胡宗南仍是蔣中正最信任的黃埔系統的將領,

台灣發生的社會動亂,蔣中正其實是抱持懷柔策略,他對台人並無偏見,在1941年中國政府正式對日宣戰後,重慶國民政府主張廢棄所有中國政府與日本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其中最重要的是割讓台灣的馬關條約,蔣中正所爭,不只是在大陸的抗日戰爭勝利,還要光復過去遭日本掠奪的台灣、澎湖。抗日勝利後,重慶當局派員到大陸各地接收,過程當中有人謀不臧情況。陳儀來台擔任台灣行政長官,是受蔣中正信任使然,但台灣接收亦非水到渠成,從美國國務院、中情局當時的觀察看來,陳儀在台施政,的確引發了許多爭議,加上受日本教育影響的台人,與來自大陸的文武官員,雙方有時對許多問題難免有所歧見,終於造成後來的二二八事件的悲劇。

台人掀亂,政府派兵平亂,造成無辜傷亡,任何人都不願見到這樣的結果,然而幾十年過去,真相可以大白,卻不肯面對真相,反而是聚焦在蔣中正一人身上,似乎不將蔣中正鞭屍,無從還人民公道,但一場動亂又豈止是誰無辜,誰不無辜這麼簡單的二分法。

因緝菸血案造成一死一傷,2月28日上午10時憤怒的群眾包圍專賣局臺北分局並焚燒物件(圖/二二八事件@wiki)
因緝菸血案造成一死一傷,2月28日上午10時憤怒的群眾包圍專賣局臺北分局並焚燒物件(取自維基百科)

如果從當時的背景看來,蔣中正對於很快就要全面開打的國共內戰,已經是焦頭爛額了,又哪裡能夠顧及偏遠海島台灣的社會動亂,蔣中正身為國府主席,若有過錯,那是沒有集中精神處置台灣問題,但大家可能要想想,當時東北已有林彪率領的東北野戰軍與國府對峙,關內各地都有共軍蹤影,即使海南島都有共軍游擊隊,蔣中正真是無暇顧及台灣問題,只能信任陳儀,蔣中正又有什麼理由命令部隊屠殺台人。

在二二八事件前後,美英俄三國外長準備到莫斯科舉行三國外長會議,討論國共內戰問題,由於蘇軍在二戰末期出兵占領東北後,拒絕撤兵,也不讓國府軍隊進入東北,卻讓共軍開入東北,使共軍一度坐大。這場三國外長會議的背景下,蔣中正才從原先不打延安的想法,有了徹底的轉變。

從胡宗南日記可以看到,1946年11月22日,蔣中正在官邸與胡宗南會面,一起吃早餐,蔣中正對胡宗南表達不贊成現時攻延安,胡宗南還特別在日記寫下,不攻延安,已決策。到了1947年,卻有了轉變,1947年2月 26日日記記載,「委座電諭,來南京一行,明日即來。答,擬於二十八日來京。奉諭,可。」蔣中正把胡宗南找去南京,就是為了調動部隊攻打延安,因為這時國府已經 知道三國外長會議即將在莫斯科舉行,國府認為如果能夠打下延安,可以讓國府在國際視聽方面,掌握優勢。

胡宗南2月 28日日記有當天的行程內容,上午10時飛往南京,下午2時抵達明故宮機場。下午4時,與湯恩伯一起與蔣中正會面,蔣中正對湯恩伯下達作戰指示後,湯恩伯先離去。隨後,蔣中正問胡宗南,對陝北發動攻擊有無把握,胡宗南答,有把握。胡宗南分析中共在陝北有正規軍6萬,民兵7萬,可能援來兵力有王震、陳賡等3萬5000,總計16萬,我第一線可集中兵力約8萬4000人,後方控制部隊約11萬,可以作戰,極有把握。

蔣中正問胡宗南,作戰方案帶來否,胡宗南答,未帶。蔣中正請胡宗南與國防部及參謀總長陳誠研究攻擊延安的作戰計畫。當天晚上8時,蔣中正宴請胡宗南,蔣經國夫婦陪,用餐後,蔣中正再次問起對陝北攻擊有無把握,胡宗南仍答,有把握,希望空軍主力用於西安方面,盼王叔銘前往指揮,蔣中正同意,蔣中正問胡宗南,中共長處,胡宗南答,下層組織健全,黨的力量可以控制到各細胞,如某連有30名基本黨員,即控制160名士兵。

1947年3月10日,中共首都留守處人員從南京返回延安3天後,國軍胡宗南兵團從洛川沿成榆公路向延安進攻。(維基百科)
1947年3月10日,中共首都留守處人員從南京返回延安3天後,國軍胡宗南兵團從洛川沿成榆公路向延安進攻。(維基百科)

2月28日這天台灣發生了二二八事件,南京的蔣中正所思所繫,卻是要在三國外長會議期間,想辦法把共軍趕出延安。隔日3月1日,胡宗南又被蔣中正叫去官邸,在官邸研究作戰方案,陳誠、湯恩伯、林蔚、王叔銘,劉斐。早上10時去國防部作戰次長劉斐辦公室,研究攻擊延安方案。胡宗南記錄了劉斐的談話,劉斐說,在政治上要拆延安的台,三國外長會議,可能干涉中國內政問題,如能一舉打垮,蘇聯亦愛莫能助。對內,目前政治指導方針,實行憲政,解放政權,共黨破壞統一,和平破裂,只有打的一途。如將延安打垮,國內政黨即無所依附,在內政、外交上,必須打下延安。在政略檢討結果,須要打延安,在戰略上檢討,更需要打延安。

3月1日晚上9時,蔣中正又把胡宗南與劉斐都叫去官邸開會,研究延安攻略方案,蔣中正同意作戰方案。3月2日,蔣中正仍然召見胡宗南,與王叔銘一同研究對陝北空軍使用兵力。3月3日,蔣中正找胡宗南研究對陝北用兵,決定在3月8日、9日開始轟炸。

胡宗南在3月10日與所屬部隊開會,當天他寫下,一致通過攻略延安作戰方案。13日轟炸延安。14日開始攻擊,五天後,19日攻克延安。不過,胡宗南進入延安後,只是一座空城,毛澤東等重要共黨領袖都已撤出延安。後人也有評論認為,13日空軍開始轟炸延安,等於預告國府將發動攻勢,軍事上的奇襲意義盡失。但從胡宗南日記也可以看到,劉斐,多次參加蔣中正主持的作戰會議,根據胡宗南的參謀長盛文接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口述歷史訪問,盛文認為,攻擊延安的事情,事前可能有走漏風聲,所以毛澤東方面知道了,是國防部洩漏的。劉斐是國防部裡重要的共諜,也是蔣中正最親信的一個人。

盛文為胡宗南擬定的計畫,就是五天拿下延安,為了保密起見,盛文親自把作戰計畫帶到南京給蔣中正看,蔣中正不相信可以五天攻占延安,又要盛文再研究研究,但盛文拿回去後,重新拿出來的計畫,還是五天。盛文回憶,部隊在3月19日上午8時4分進入延安城,他乘小飛機抵達,一到延安,馬上到毛澤東辦公的延園窯洞,桌上的毛筆還沒有套上,農曆2月,天很冷,但毛筆尚未結凍,陝北這種天氣下,毛筆拿出來二十分鐘就會結冰的。墨盒子也還沒有蓋上,桌上一邊擺加力克的菸,一邊是資治通鑑,一邊是稿紙,看案頭擺設,毛澤東應該是在共軍進城的一個小時前才走的。

陳儀將軍於台北公會堂接受日軍第10方面軍參謀長諫山春樹將軍簽署過後的投降書。(維基百科)
台灣省受降儀式於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市中山堂舉行,侵華日軍投降代表安藤利吉在儀式上將投降書呈送給中國受降主官陳儀。(維基百科)

就在國府緊鑼密鼓準備攻打延安之際,二二八事件也在台北逐漸擴大,3月8日第一批憲兵2000人登陸,3月9日國軍部隊登陸,3月10日蔣中正首次公開談論到台灣的動亂,表達了對陳儀的支持。從國務院公開檔案可以看到,南京美國大使館在3月13日給國務院的電報,引述台北可靠的消息,台北展開展開有系統的鎮壓,包括逮捕與處決,大使館已經採取間接的步驟,讓蔣中正注意到相關鎮壓的訊息。

台灣的對立局面正逐漸惡化,此時也正是胡宗南部隊發起攻擊行動的當下,在這場重要的作戰行動下,蔣中正可能無意之間,輕忽了軍隊在台灣為了維護秩序,可能未注意台人原本就高漲的不滿情緒,讓衝突擴大,國軍部隊造成平民傷亡,蔣中正是當時國家最高領導人,自然不能免責,但若是將所有台灣動亂的責任,僅僅歸責於蔣中正一人,未免太過簡化歷史,也未能看清當時的大歷史脈絡。

*本文原刊《閤評網》,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