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謙專欄》若習近平與拜登為了台灣大打出手,華府智庫警告:這不會只是一場「局部性戰爭」

2021-12-20 06:10

? 人氣

陸軍近年針對一線作戰部隊進行調整,改制為具獨立作戰且擁有多重能力的「聯合兵種營」,成為因應未來戰場景況所作的超前部署。今年上半年更傳出美軍「安合旅」來台了解我聯兵營運作情形,並提出建議。(蘇仲泓攝)

陸軍近年針對一線作戰部隊進行調整,改制為具獨立作戰且擁有多重能力的「聯合兵種營」,成為因應未來戰場景況所作的超前部署。今年上半年更傳出美軍「安合旅」來台了解我聯兵營運作情形,並提出建議。(蘇仲泓攝)

前北約最高指揮官史塔夫瑞迪斯(James Stavridis)上將在《2034:一本關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小說》(2034: A Novel of the Next World War)這本小說裡,描繪了一場2034年中國與美國從南海開始的一場惡鬥,而且雙方的戰場陸續擴大到台灣、中國沿岸、甚至是美國本土,這場G2對決的武器甚至無限上升到恐怖的核戰,最終雙方幾乎兩敗俱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34》當然具有警世意味,不過這本書終究是一部小說,台灣也只是一個被簡單帶過場的配角。不過要是北京與華府就是為了台灣開戰,都是「核武俱樂部」成員的中美兩強,真的會甘願只打一場兩棲登陸戰、或者在西太平洋進行小規模交戰就分出高下;還是雙方會為了避免在攸關世界霸權地位的台灣戰役中落敗,將會如同《2034》書中的情節一般,不惜動用核武也要打贏這場惡戰?

右為小說《2034》書影(翻攝亞馬遜官網),左為人類首顆原子彈投擲於廣島後造成的蕈狀雲(美聯社)。(新新聞合成)
右為小說《2034》書影(翻攝亞馬遜官網),左為人類首顆原子彈投擲於廣島後造成的蕈狀雲(美聯社)。(新新聞合成)

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貝克利 (Michael Beckley) 與布蘭茲 (Hal Brands)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給出他們作為國際關係學者的答案——圍繞台灣而起的軍事衝突將會相當漫長而混亂,而且他們的看法也跟史塔夫瑞迪斯在小說中給出的判斷一樣:中國與美國都不會只把核武揣在兜里。

分別在美國塔夫茨大學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任教的貝克利與布蘭茲在〈華盛頓正準備與中國打一場錯誤的戰爭〉(Washington Is Preparing for the Wrong War With China)中指出,美國國防部已經將中國列為其主要對手,美國總統拜登也宣稱美國不會允許台灣這個民主島嶼的遭到征服——美國確實正在認真對待與中國開戰的可能性。問題是美國與中國的軍事規劃者似乎都認為,只要透過一場小規模戰事就能達到目的(阻止中國入侵/完成統一台灣),貝克利與布蘭茲並不這麼認為。

20207月,中國東部戰區陸軍第73集團軍正在進行搶灘登陸訓練。(翻攝網路)
20207月,中國東部戰區陸軍第73集團軍正在進行搶灘登陸訓練。(翻攝網路)

兩位作者在文章中指出,當中國與美國為了台灣開戰,這很可能不會只是短期的局部性戰爭,雙方更可能陷入一場長期的區域性戰事。因為這兩個國家都無法承受在台灣戰役中的失敗,這將會讓這場從西太平洋島嶼開始的戰爭不斷擴大與升級,也會讓動用核武的風險持續增加。因此貝克利與布蘭茲警告,華府除了要準備開戰、更要對如何終結一場曠日持久的衝突做好準備,否則美國將會面臨一場災難。

貝克利與布蘭茲雖然不像《2034》一樣給出了具體的開戰時間,不過兩位作者依然設想了中美為了台灣交戰的可能過程與細節。中國將以各式飛彈襲擊台灣與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幾個軍事基地,揭開武統台灣的序幕,並且輔以網路攻擊與反衛星攻勢,隨之而來的則是兩棲和空降作戰。貝克利與布蘭茲認為,只要北京決定動手,加上解放軍演練有年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戰法,恐怕在美軍與台灣做出有效反應之前,這場戰爭就已經結束了。

美軍雖然決定跳過台灣,但仍認為島上的日軍飛行場必須被摧毀,才能確保雷伊泰灣海戰順利實施。圖為支援第38特遣隊空襲台灣的B-29轟炸機,由四川成都起飛。(作者提供)
美軍在二戰中的一連串奪島戰役雖然決定跳過台灣,但仍認為島上的日軍飛行場必須被摧毀,才能確保雷伊泰灣海戰順利實施。圖為支援第38特遣隊空襲台灣的B-29轟炸機,由四川成都起飛。

美國當然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果,除了強化在西太平洋的軍事部署、針對解放軍的攻勢思考應對之策,五角大廈也鼓勵台灣發展對入侵者造成嚴重傷害的非對稱戰力。不過這些措施都基於一個重要的假設,台灣可以挺過最初幾週(甚至是幾天)的猛烈攻勢。不過貝克利與布蘭茲認為,無論台灣可以撐幾天,都不會改變中美陷入長期軍事衝突的結果。除了工業革命以來的大國戰爭就不曾小打小鬧,在爭奪全球霸權的戰爭中(無論是拿破崙戰爭還是兩次世界大戰),更是沒有任何一方能夠承擔失敗的代價。

20210910-第二艘快速布雷艇9日交艇,而在海軍不對稱戰力整建版圖中,快速布雷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新艇更具自動化布雷能力,大幅提升封鎖特定海域效率。(蘇仲泓攝)
在海軍不對稱戰力整建版圖中,快速布雷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新艇更具自動化布雷能力,大幅提升封鎖特定海域效率。(蘇仲泓攝)

貝克利與布蘭茲指出,就算美國能夠及時馳援台灣,擊退中國對台灣的兩棲攻勢,北京也不會輕易就此作罷。因為當習近平決定對台灣動武,就是投入一場攸關政權存亡的豪賭。習近平只要承認攻台作戰失敗,就會危及政權的合法性,也會使中國更容易受到其他敵人的攻擊,葬送中國作為區域霸權的美夢。跟美國陷入長期戰爭固然令人生厭,但在落敗的頹勢下過早退出戰場似乎更為糟糕。

另一方面,如果美國真的沒辦法在台灣陷落前進行有效干預,貝克利與布蘭茲認為華府也不會就此善罷甘休。因為中國在武統台灣的過程中勢必也會攻擊美軍基地,避免最靠近台灣的美軍戰力及時行動,這將釀成類似珍珠港事件的軍事突襲,並且讓憤怒的美國民眾與領導人難以接受。即便美國來不及阻止中國併吞台灣,美軍也不會輕易退出戰場。畢竟在美軍基地遭受重創的情況下,要是未能對中國發動有效反擊就承認台灣的既成事實,將嚴重削弱美國的聲譽、美國保護亞洲盟友的承諾也會嚴重貶值。

(美軍印太司令部)
(美軍印太司令部)

如果貝克利與布蘭茲對中美當局的設想是正確的,這就代表無論台灣是否在北京開戰的最初幾天或幾週陷落、或者無論跨海作戰的解放軍是否被馳援的美軍擊退,雙方都會繼續投入更多戰力。美軍可能從其他戰區調遣更多軍艦戰機,跨越第一島鏈直接攻擊中國軍隊;解放軍則可能會調派更多海空軍、火箭軍與海上民兵,對台灣發動第二波與第三波攻勢。

美中雙方勢必會造成對方更多傷亡,但雙方都不會在最初的衝突中止步,並且急於補充在戰爭初期損失的各式武器與軍需品。中美的工業都將承受戰爭的壓力,雙方的領導人也將召喚民族主義來動員民眾支持一場長期戰爭。兩國交戰的範圍,也將從台灣及其周邊延伸到更大的區域,雙方也會拉攏更多盟友加入戰局,並且透過封鎖、制裁跟禁運手段來迫使敵人屈服。

隨著戰爭升級、犧牲擴大,雙方也會尋找一個更宏偉的目標,藉以證明這些犧牲的正當性。從美國的角度來說,一開始只是為了避免中國以武力併吞台灣,不過最後可能免不了演變成「徹底摧毀中國的軍事力量,使其無法再發動一場新的侵略」;從中國的角度來說,一開始可能只是想要統一台灣這座島嶼,但到最後極可能升級為「將美軍完全趕出西太平洋」—當戰爭的勝利目標變得如此巨大,也會嚴重壓縮雙方透過外交手段來終結戰事的迴旋空間。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核彈(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試爆成功。(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核彈(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試爆成功。(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中國與美國如果真的為了台灣動手,另一個巨大的風險則是核子戰爭。雖然兩個核武國家的「相互保證毀滅」可能會抑制大型軍事衝突的全面升級,但穩定-不穩定悖論」(stability–instability paradox)與美蘇冷戰的歷史經驗也告訴我們,核武無法阻止中美之間的常規衝突。貝克利與布蘭茲指出,中國的軍方經常暗示解放軍有能力摧毀美國在東亞的基地和航空母艦,中國的核武也能阻止美國對中國本土的攻擊;美國的戰略家則呼籲只要雙方開戰,就應該直接中國本土的軍事基地,因為美國的核優勢會阻止中國「以牙還牙」。如此看來。核武非但不能阻止一場大戰,反而會催化中美之間的戰事升級。

更糟糕的是,美國與中國都擁有「核三位一體」的核武投射能力,因此無論雙方哪一邊在常規戰爭中落敗,都可能動用戰術核武來扭轉劣勢。戰術核武是一種低當量、爆炸範圍較小、放射性威脅較低的核子武器,主要用於摧毀特定軍事目標,而非造成大規模的全面性毀滅結果。這是五角大廈在冷戰期間針對蘇聯入侵中歐所規劃的應對戰法,也是今天的北韓、巴基斯坦、俄羅斯在戰場上面對失敗時可能祭出的終極手段。

美軍洛杉磯級核動力潛艦「奧克拉荷馬號」(SSN 723)。(美聯社)
美軍洛杉磯級核動力潛艦「奧克拉荷馬號」(SSN 723)。(美聯社)

貝克利與布蘭茲認為,由於美軍正在研發核彈頭潛射巡弋飛彈,華府決定對中國動用戰術核武來拯救台灣並非不可想像;或者當北京面臨恥辱性的慘敗,也非常可能下令對關島等美軍設施發射戰術核武。畢竟在韓戰期間,美國也曾多次考慮直接對中國本土投下核彈,迫使北京接受停戰協議。雖然當時華府最終沒有採取這項作法,但動用核武迫使難纏而頑固的對手讓步,一直都在核武國家的選項清單上。更誘惑的是,最先按下核武按鈕的一方,則可能率先獲得重大優勢;如果中國的核武投射平台開始遭到美軍清除,北京可能也會嚴肅考慮是否要直接發射所剩不多的核武選項。

雖然美中開戰後的進展事實上難以預料,不過貝克利與布蘭茲仍建議美國及其盟友做好以下四項準備:

第一、美國應該盡快擴充軍備,畢竟北京越是能預見自己在長期戰爭中可能陷於劣勢,他們就越不可能貿然開戰。對美國來說,最重要的武器準備是從遠方擊潰中國軍機與軍艦的飛彈;對台灣來說,則是能夠擊退入侵艦隊與兩棲攻勢的短程飛彈、迫擊砲、地雷、火箭彈發射器。此外,由於台灣一開戰就會遭受大量飛彈攻擊,美國應該爭取日本等盟友協助在戰時大規模生產台灣所需的軍備。

第二、在圍繞著台灣的長期戰中,中國可能試圖封鎖台灣、或者猛烈炮轟台灣讓其屈服、或者藉著網路攻擊摧毀美國與台灣的電網與通信網路、動用常規彈頭的高超音速飛彈攻擊美國本土、對美國與台灣發送大量假情報。美國與台灣應該做好對抗這些措施的防禦準備,比如加強保護關鍵的網路、擴大台灣的避難系統、增加台灣的燃料、食品和醫療用品儲備。

第三、台灣與美國應該做好反擊中國的規劃,包括封鎖中國的商業活動、切斷中國的國際市場與技術來源,試圖將這場戰爭變成中國的經濟災難;發展能在西太平洋任何地方擊沈中國海軍,摧毀中國任何軍事基礎設施的能力;發展能夠打擊中國港口與機場的戰術核武,試圖阻止中國發動有限的核攻擊。華盛頓應該對北京提出一個基本命題:這場戰爭持續的時間越長,中國遭受的破壞就會越大。

第四、貝克利與布蘭茲認為最後一項準備則是「如何定義勝利」。因為擁有核武的大國之間交戰,不會隨著「政權更迭」或「佔領他方的首都」而結束,而是會以談判達成的妥協告終。所以最簡單的解決辦法是「恢復原狀」,也就是中國停止攻擊台灣,換取「台灣不尋求正式獨立的承諾,以及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的承諾」。為了使協議更有吸引力,華盛頓可以提出讓其軍隊遠離台灣與台灣海峽。貝克利與布蘭茲表示,這當然不是一個令人滿意的結局,但「在大國之間的長期戰爭中,能夠保護美國的重要利益,同時避免世界末日的結局,這已經足夠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