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彥觀點:從深度生態視角看藻礁議題

2021-12-12 07:20

? 人氣

菊花石 
菊花石 

(我很想買一個「菊花石墜子」送給蔡英文總統(如果還買得到的話),告訴她,如果「藻礁永存」,並根除汙染,桃園海岸也許可以迎到這麼漂亮的珊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肆 桃園藻礁的前世今生

桃園海岸藻礁北起大園鄉下海湖,南至新屋鄉永安漁港以北,中間經過觀音鄉,延綿27公里,往西外海方向延伸出露最寬450公尺,最厚處6公尺,地層學上命名為「潮音石灰岩」。

「潮音石灰岩」最早於7600年前開始形成,發育在礫石上,早期以珊瑚藻為主;約4000年前,逐漸轉化成為以珊瑚為優勢物種的藻礁。但是到了三、四百年前,漢人移入開墾,河川送出泥沙,經沿岸流攜帶,掩埋了部份藻礁,這有點像花蓮藻礁的退化歷程。

近年來四種人類活動傷害到藻礁發育:(1)公元2000年以來觀塘工業區、大潭電廠開工,填海造地,港口建築、港區開發、防波堤、天然氣海底管線佈建(2007);(2)桃園地區工廠與民生排水造成水質汙染;(3)港口疏浚、航道開闢(包含漁港)與河川注入泥沙;(4)漁業採集與魚網棄置。

2001年時,其實觀新藻礁位置原為沙岸,因台電建了「進水口堤」,突堤效應使南側缺少沙源而逐漸裸露,海水也較清澈,現成為桃園藻礁藻覆蓋率及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地區。

伍 結語:深度生態(Deep Ecology)觀點

所謂「深度生態」是強調地質時間的縱深與生態系統的動態演化,近年特別為北歐國家所推崇,成為各國環境保護的理論基礎與分析架構。以下綜合本人多年對於現生與化石紅藻球─藻礁─珊瑚礁的研究,提出一個以深度生態為架構的觀點來看桃園藻礁:

一、藻礁是由殼狀與節狀石灰藻、表覆型底棲有孔蟲等石灰質生物建造的生態系,是多種水生生物的棲息地,也是各種幼蟲的孵育地,因而是保育生物多樣性與維護附近漁場健康的重要基地。

二、藻礁形成艱難,其成長需要碳酸鈣建設大於破壞(時有海蟲鑽洞破壞與浪打侵蝕),通常成長緩慢,每年可能只增加數厘米厚度而已。紅藻球是生物礁體演育的初始階段,環境好可以形成藻礁、珊瑚礁。高雄大小岡山的隆起珊瑚礁的初始階段就是藻礁,如果沒有當年的藻礁發育築底,就沒有後來的水泥礦場。

三、紅藻比珊瑚能夠忍受艱難的環境條件,例如波浪衝擊、較高或較低的鹽度、較低溫度。藻礁是礁體先鋒物種的大本營,最怕泥沙掩埋與化學汙染。

四、桃園海岸藻礁七千多年前開始發育,有珊瑚發育,曾一度遭泥沙埋沒,近年恢復生機,但公元2000年以來因為汙染與港口開闢施工,環境又惡化。八年前蔡總統說「藻礁永存」是一美好祝願,應該一本初衷,保存藻礁,河清海晏之日說不定又能迎來珊瑚。

*作者為台灣大學永續地球尖端科學研究中心兼任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魏國彥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