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拜習會」後的中美關係─兩個穩定對手的不穩定共存

2021-11-23 07:10

? 人氣

登與習近平。(資料照,美聯社)

登與習近平。(資料照,美聯社)

「拜習會」餘音裊裊,中美關係何去何從?這是11月16日會後外界最關切的問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會談開始時強調,中美兩國應「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並表態願與美國總統拜登對此形成共識,積極行動,引領中美關係積極向前發展。

由於拜登在「拜習會」聲稱,美國「不尋求改變中國的體制」,峰會一週前美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接受CNN專訪時亦表示,美國正尋求與中國「共存」,而非遏制中國或發動「新冷戰」,因此有香港媒體評論認為,「和平共存」是這次中美視訊峰會形成的最大共識。

「和平共存」是前俄共領導人列寧(V. I. Lenin)倡議的概念,旨在規範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關係。中共加以延伸,提出「和平共存(peaceful coexistence,中共譯和平共處)5項原則」,包括「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作為實施「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

前蘇聯共黨理論家利比迪夫(N. I. Lebedev)認為,「和平共存是國際舞台上的一個特殊階級鬥爭形式、是一個辯證的複雜鬥爭形式,在此鬥爭中,決定一個社會制度較另一個制度優越的因素並非戰爭,也不是軍備競爭,而是經濟、政治、社會及知識等構成國家實際力量的所有因素間的相互關係。此相互關係會由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在特定範圍的互利合作形式中產生。和平共存並不表示『鬥爭與合作』的自動結合。」

由此可見,和平共存具有「既聯合又鬥爭」的意義,而拜登政府對中政策「用競爭定義合作」,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中美在意識形態和制度具結構性矛盾,在地緣政治上亦有安全利益的競爭,故「拜習會」之目的,是要建立一道「護欄」,避免競爭激化對抗,並升高為衝突。所以,合作是為了累積競爭的籌碼,因此未來中美將呈現「兩個穩定對手的不穩定共存」關係。

在國際關係領域,領導人之間的峰會,往往是形式意義大於實質意義,重要的是會後成立的工作小組作業。蘇利文11月16日表示,未來與中方的會談將「兼及安全、技術和外交領域」,但他沒有明確指出會談討論的具體議題。我認為應是經貿,因其是雙方目前關注的首要議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拜登、習近平進行視訊會議(圖/Joe Biden臉書)
拜登、習近平進行視訊會議(圖/Joe Biden臉書)



川普在任時,以貿易戰啟動中美戰略競爭的序幕,但這招「七傷拳」傷人傷己,後果都由繼任者概括承受。目前美國的經濟情況不佳、通膨嚴重,10月分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年同期跳升6.2%,處於30年來最差情況;11月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至66.8,降幅達6.8%;此外,美國的貿易逆差也創下歷史新高。

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留下的問題懸而未決,而拜登不可能將問題束之高閣。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提出之「持久共存」(durable coexistence)和「再掛鉤」(re-coupling)概念,外界認為這代表拜登政府的對中貿易政策,已改採實用主義的路線。「拜習會」後,美國在降低對中貿易關稅、中國在增加對美採購方面的談判,可能具各自讓步空間。此外,為降低能源短缺帶動價格上漲的衝擊,據說雙方計劃共同釋出戰備石油。

中共也有改善與美國經貿關係的需求。在全球疫情衝擊下,中國大陸的經濟復甦情況,雖較其他經濟體穩定,但中共總理李克強日前指出,中國大陸經濟出現新的下行壓力。中國大陸今(2021)年前三季GDP年增率分別為18.3%、7.9%和4.9%,但受到本土疫情持續多點爆發、國際原物料飆漲、限電及房企債務等危機未解除影響,明(2022)年經濟成長不容樂觀。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不會以改變本身的經濟結構為代價,換取中美貿易互通有無。被視為習近平重要智囊的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鄭永年表示,雖然中共國企、國有部門是中美貿易矛盾重要來源,但中共不會放棄國有體系,因為國企是穩定中共宏觀經濟的要角,且對中共經濟復甦發揮重要作用。

基於缺乏強而有力的經濟後盾,中美都沒有大搞軍備競賽的本錢。美國長期以來依賴舉世無雙的軍力,維持獨一無二的超強地位;但面對中共軍力大幅擴張,拜登政府逐漸感受到威脅。據美國國防部最近對中國軍力的評估,中國未來六年內可能擁有約700枚核彈頭,到2030年將達到1,000枚,且中國在8月試驗高超音速飛彈,格外引發美國國防部擔憂。川普政府2019年曾邀請中國開啟雙邊戰略安全對話,並於隔年尋求將中國納入與俄羅斯的三方軍控談判;但中國拒絕相關邀請,故其核力量目前不受任何軍控條約限制。

兩岸關係則是考驗中美和平共存的另一個重要變數。中共外長王毅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11月13日在「拜習會」前的磋商,曾觸及台灣議題,王毅要求美國停止向「台獨」勢力發出錯誤訊息;布林肯則呼籲北京和平解決兩岸問題,雙方立場沒有交集。「拜習會」後,拜登提及「台灣是獨立的」說法,但隨後親自將這個「口誤」改成「不鼓勵獨立」,並說「照《台灣關係法》的要求做」。無論是「聽其言」或「觀其行」,拜登的兩岸政策似乎都在凸顯他的「戰略模糊」。

中共視「台灣議題」為核心利益,因涉及「主權和領土完整」;美國視「台灣議題」為「重大利益」,因攸關美國及周邊盟國的地緣安全利益,故雙方難有妥協的空間;但共同的利益是希望透過危機控管,避免台海爆發衝突而捲入其中。反觀兩岸,目前因「九二共識」爭議互不往來,只能依賴外部的中美進行「預防性外交」與「預防性防禦」防止擦槍走火。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