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謙專欄:當「元宇宙」第一次出現在科幻小說裡,那是什麼樣子?

2021-11-15 06:20

? 人氣

美國科幻小說家尼爾・史蒂文森(Neal Stephenson)的《Snow Crash》,設想了「元宇宙」的雛形。

美國科幻小說家尼爾・史蒂文森(Neal Stephenson)的《Snow Crash》,設想了「元宇宙」的雛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1年10月對臉書來說,絕對是一個悲喜交加、更值得紀念與回味的時間點。因為17家美國媒體在這個月發布了一系列「臉書報告」(The Facebook Papers)深度報導,揭露臉書無力適當處理仇恨言論、散播錯假訊息、縱容陰謀論等種種問題;加上離職工程師郝根(Frances Haugen)這個月稍早於參院出席爆料聽證會,指控臉書對這些問題其實心知肚明,為了利益卻採取視而不見的可惡態度;更不要提磨刀霍霍的反壟斷官司。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認為,臉書遭遇了創業17年來的最大危機,但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沒等10月份過完,就拋出了「元宇宙」(Metaverse)與臉書公司改名Meta的爆炸性議題,一下子轉移了眾人關注的焦點。包括什麼是「元宇宙」、什麼時候可以實現「元宇宙」、買哪支股票可以搭上「元宇宙」商機,成功佔據了媒體與網路社群的版面。但就連畫出大餅的祖克柏也承認,「元宇宙」現在還只是個概念上的雛形,Meta將會繼續投入大筆資金研發,他也邀請所有人共同投入建構這個美麗新世界。

元宇宙Metaverse是炒作,還是真正的科技大趨勢?(示意圖/取自IMDb)
元宇宙Metaverse是炒作,還是真正的科技大趨勢?(示意圖/取自IMDb)

在祖克柏長達一個多小時的解說影片中,祖克柏極力推銷一個「人們可以在其中相聚、工作、學習、遊玩、購物、創造、甚至是其他全新類型體驗」的「元宇宙」,而且他保證「Meta會保證用戶的隱私與安全」。諷刺的是,臉書對於「資安與錯假訊息的處理不當、對於青少年的保護不足」,正是這間網路巨頭遭到各界批評的要害。祖克柏還沒能夠好好回應此事,就宣稱未來要建構一個比臉書更龐大複雜(商機也更為巨大)的「元宇宙」,可能更為複雜的「隱私與安全」問題在他口中竟如此輕描淡寫地用一句「保證」就解決了。

在電腦與手機的消費成長力道均已嚴重停滯的現在,科技巨頭們當然急於尋找下一個能夠再造榮景的商機。上一個候選人恐怕就是5G網路與5G手機(以及鋪天蓋地而來的5G物聯網、車聯網宣傳攻勢),但許多人在拿到5G手機、改用5G網路之後,卻感受不出來到底這東西跟4G手機有什麼不同。如今包括臉書、微軟、谷歌、蘋果在內都高度重視的「元宇宙」,到底是不是另一個見面不如聞名的「5G網路」,現在當然還言之過早(畢竟現在根本還沒有這種東西)。不過「元宇宙」是不是祖克柏講的那麼美好,我們卻可以到最早創生「元宇宙」的小說《Snow Crash》裡一探究竟。

《Snow Crash》的中譯版本:《潰雪》。(翻攝博客來網站)
《Snow Crash》的中譯版本:《潰雪》。(翻攝博客來網站)

《Snow Crash》(中譯為《潰雪》或《雪崩》)是美國科幻小說家尼爾‧史蒂文森(Neal Stephenson)在1992年所出版的作品,也被視為「賽博龐克」(Cyberpunk)類型的經典之作。這類科幻小說通常描繪了一個科技高度發達的未來世界,但同時伴隨著社會秩序崩潰或者政經體制的大幅變化。包括大友克洋的《阿基拉》、好萊塢電影《銀翼殺手》、《黑客帝國》都是其中佼佼者,而史蒂文森的《Snow Crash》則在將近三十年前,相當準確地預言了網路時代的生活樣貌(Uber Eat之類的外送員、類似維基百科的撰寫者,正是主角所從事的兩個職業),也首次提到了沈浸式的網路世界「元宇宙」(Metaverse,中文小說譯為「魅他域」或「超元域」)。

史蒂文森沒有明確指出書中故事的發生時間,但主角的父親曾經參加過二次大戰,由此可知背景或許是一個「平行世界」,或者是離1992年不會太遙遠的21世紀,不過故事的發生地點倒是很明確—美國的洛杉磯。不過由於全球經濟崩潰與產業外移,美國的經濟實力與國際地位已大不如前,所謂「美國」的大部分權力和領土都已經被聯邦政府讓渡給私人企業或者企業化的黑幫,就連國防與維安事務(或者說「這門生意」)也由數個私兵集團與保全公司相互爭奪分割。美國只剩下音樂、電影、軟體、高速披薩外賣四個產業還像個樣子。不過這個世界也有網際網路,能夠連上虛擬空間「元宇宙」。

《銀翼殺手》劇照。(維基百科/Fair use)
《銀翼殺手》劇照。(維基百科/Fair use)

《Snow Crash》宣稱當時地球上約有60億到100億人,僅有10億人能買得起電腦,但真的會去買電腦的人僅有其中四分之一,而只有其中四分之一的電腦運送能力足夠強大、可以運行「元宇宙」協議。這意味著僅有6千萬人左右能夠進入「元宇宙」。當然,那個世界也有公用電腦,因此買不起或不想買電腦的人也可利用公用電腦登入「元宇宙」,但因電腦配置較差,透過公用電腦登入者在「元宇宙」的解析度較低、色彩較為貧乏。

這裡的「解析度較低」並不是指使用者的螢幕,而是使用者在「元宇宙」其他用戶眼中「解析度較低」—這種「畫質」也讓只能使用公用電腦登入的用戶飽受歧視。因為登入「元宇宙」並不是靠著電腦與網路線,而是仰賴會讓用戶整個人沈浸在網路世界的頭戴式螢幕與耳機。進入「元宇宙」後,使用者並非靠著瀏覽器瀏覽網路或者使用其他網路服務,而是在「元宇宙」裡操作虛擬「分身」(avatar,這個分身的長相也許跟現實世界一樣、也許完全不同,甚至根本不是一個人)與其他玩家互動,在3D空間裡經營各自的生活。

《駭客任務》劇照。(維基百科/Fair use)
《駭客任務》劇照。(維基百科/Fair use)

史蒂文森筆下的「元宇宙」當然遠不如祖克柏所設想的美好,包括犯罪、歧視、惡性通膨、地皮炒作、法外空間不一而足。更重要的是,史蒂文森沒有用「Metaverse」作為書名,而是使用了在「元宇宙」中對使用者人腦竟會造成實際損傷的電腦病毒「Snow Crash」(這裡的「Snow」指的是顯示器因為病毒損壞造成的「雪花般雜訊」)。在一個擁有「元宇宙」的世界中,如何阻止野心家的陰謀是《Snow Crash》的故事主線,但史蒂文森顯然認為「元宇宙」這個混雜了虛擬技術、擴增實境和網際網路的線上3D平行世界,在種種現實條件之下不可能盡善盡美,更不可能讓所有處在殘酷現實的人們都有機會晉身其中。就算使用公用電腦也能都入,現實世界的貧富與能力差距,依舊掩蓋不了「元宇宙」的歧視,也無法否定犯罪在「元宇宙」中發生的可能性。

已故的哈佛大學哲學系教授羅伯特・諾齊克(Robert Nozick),曾經在他的代表著作《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Anarchy, State, and Utopia)中提出一個思想實驗:「假設有一台機器能夠透過刺激你的大腦,給你任何你想要的經驗,在機器裡面,你會以為自己的經歷都是真實發生的。如果擔心會膩,也能定期更改在機器裡的經驗歷程。」諾齊克的問題是,如果以上皆真,你是否會進入這台機器,選擇在機器中度過餘生?

電影《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劇照(圖/CUP*提供)
電影《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劇照。(圖/CUP*提供)

「元宇宙」當然只是一個虛擬實境,距離真假難辨的架空世界還有一段很大距離(比方說駭客任務裡的「母體」)。但在祖克柏與科技巨頭們的宣傳之下,「元宇宙」就是一個工作、娛樂、社交都能完全在上頭進行的網路空間,大概除了吃飯、排泄、睡覺不能在裡面解決,連虛擬的性愛體驗恐怕都比現在的A片還要爽上好幾倍,確實相當於哲學家所設想的「快樂機器」。用來逃避現實、甚或因為成癮或過於美好而無法面對現實,都是「元宇宙」從這個網路時代所延續的未解難題;幾歲的青少年可以接觸「元宇宙」(習大大是不是又要祭出限玩令?),是否要補助窮人進入「元宇宙」(想想史蒂文森提出的數位落差與歧視),則是「元宇宙」也無法迴避的大哉問。

當然,距離《Snow Crash》出版將近30年的現在,包括雲端計算、5G無限網路、半導體的製程與迭代、顯示器的解析度與更新頻率,這個世界的現況或許比小說裡頭還要進步。不過在喜迎「元宇宙」(或者說選擇紅色或藍色藥丸)之前,除了這個「元宇宙」究竟有沒有實現可能性(姑且不論讓所有人「連工作都在裡頭完成」的設定是否太過一廂情願,看過3D電影、玩過頭戴顯示器的人應該都有頭暈的經驗,這種設備真能用來完成一天至少8小時的工作嗎?),不妨回顧史蒂文森筆下的「元宇宙」實況、還有臉書上個月遭到媒體與吹哨者所揭露的各種弊端(真要讓這樣的商業巨頭擔任這個虛擬世界的標準制定者?),祖克柏打算傾全公司之力打造的「元宇宙」,真的有他所說的那麼好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