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看蔡政府的減碳難題:「非核家園」讓台灣更倚靠火力發電,科技業的外國客戶卻又要求碳中和

2021-11-05 21:10

? 人氣

基隆協和電廠是一座重油火力發電廠。(顏麟宇攝)

基隆協和電廠是一座重油火力發電廠。(顏麟宇攝)

全球各國代表目前正齊聚蘇格蘭的格拉斯哥,試圖討論出減緩全球暖化的對策,以及協助貧窮國家度過氣候危機。然而在中國排擠之下,台灣「照例」缺席了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從輿論到媒體都對「氣候變遷」與「溫室氣體減排」等議題幾乎無感。《日經亞洲》注意到台灣在淨零碳排放方面的進展確實不如其他國家,不過當政府因為「非核家園」目標更為依靠化石燃料發電之際,台灣的科技業卻在蘋果、惠普等外國主要客戶的要求下,成為台灣減碳的領跑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日經亞洲》(Nikkei Asia)指出,直到今年4月的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台灣才公佈了2050實現淨零碳排放的計劃。台灣與世界在對抗氣候變遷努力上的落差,表明了國際經濟與政治因素對這個自治島嶼有多大影響。台灣的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佔據重要位置,但這也讓台灣高度依賴化石燃料,台灣在半導體供應鏈的舉足輕重,更讓凸顯了台灣對全球的重要性。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上的拜登。(美聯社)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上的拜登。(美聯社)

但為什麼台灣不參加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呢?《日經》指出,這都是因為中國對台灣的敵意。中國一直將台灣視為一個叛離省份,這也意味著台灣被排除在巴黎氣候協定與蘇格蘭的「氣候變遷大會」之外。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周桂田對《日經》表示,台灣現在將對抗氣候變遷視為當務之急,意味著我們已經意識到在這件事情上落後其他經濟體,現在也應該將氣候政策擺在施政的核心。

除了國際潮流之外,來自企業界的壓力更是不容小覷。因為台灣的科技業除了面對全球消費者不斷成長的需求,像是蘋果公司這樣的科技巨頭,也同時在要求他們減少碳足跡。周桂田說,這次國際社會是玩真的,「減碳」不再是九零年代那樣只是一句口號:「無論台灣是否參與聯合國的氣候會議,我們的企業都與全球供應鏈緊密相連。對台灣的企業來說,採取行動解決碳排放問題至關重要—否則它們在供應鏈中將失去競爭力。」

位於南科的台積電晶圓十四廠。(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位於南科的台積電晶圓十四廠。(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雖然台灣沒有被邀請參加COP26,但台灣政府11月初在格拉斯哥附近的一家酒店舉辦減碳論壇,由台積電、台達電、友達、台灣微軟、光寶、宏碁、和碩、華碩成立的「台灣氣候聯盟」也發表「綠色製造」主張,促進科技產業一同減碳。不過《日經》也直指要害,認為單靠這些倡議無法解決台灣所面臨的結構性困難。尤其蔡英文政府希望在2025年實現「非核家園」,讓台灣的減碳目標變得更為困難。因為台灣的目標是在2025年淘汰核電,發電結構改為天然氣發電佔50%、燃煤發電30%、再生能源20%。

至於台灣目前的成績如何呢?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最新數據,今年前8個月清潔可再生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水力發電、地熱能與生物燃料—僅佔發電總量的5.58%,至於燃煤發電則超過45%。經濟部長王美花也承認,台灣今年不太可能實現再生能源占發電總量12%的目標,因為今年的嚴重乾旱讓水力發電沒有表現機會,新冠疫情又推遲了海上風力發電場的相關建設。再生能源的進展緩慢,台灣又打算逐步除役核電廠,加上化石燃料發電的日益增加,突顯了台灣政府面臨的難題—台灣想同時做到經濟成長與減碳,但現在卻還看太不出來究竟要如何兩者兼得。今年台灣一座電廠的小故障卻引發全台大規模停電,就凸顯出台灣能源結構的脆弱性。

20210517-517停電,興達電廠機組故障造成全台分區停電,新竹市一處路口因停電號誌故障,警察出動至路口交管。(盧逸峰攝)
今年517大停電,興達電廠機組故障造成全台分區停電,新竹市一處路口因停電號誌故障,警察出動至路口交管。(盧逸峰攝)

雖然台灣政府面臨能源轉型的困難,對化石燃料發電的倚重也讓減碳更為遙不可及,不過台灣的科技業倒是早早立下了自己的減碳目標。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來自於客戶的要求。身為蘋果供應鏈關鍵廠商的台積電與台達電,去年就宣誓要在2030年之前達到碳中和,迫使數以千計的供應商也要跟上減碳腳步,免得丟掉訂單。台積電的主要外資股東貝萊德(BlackRock)就致函董事長劉德音,要求他密切關注蘋果的碳排放相關政策。

台積電最近進一步修訂了再生能源的使用目標,從原本的25%,在2030年之前還要提升到40%。台積電也成為世界上第一家加入「RE100」全球再生能源倡議的半導體公司,RE100要求參與者承諾在2050年之前100%使用再生能源。台積電的主要客戶惠普與戴爾,今年稍早也同樣加入了RE100,甚至進一步承諾其製造設備將完全由再生能源提供動力,並在並在2030年之前達到碳中和。台達電今年還通過2021年內部碳價為每公噸300美元,這些費用將用於再生能源的相關投資。但實現碳中和、以及在2050年之前實現淨零排放等目標,肯定會增加成本。台積電9月發佈的最新氣候相關財務報告,估計在2050年之前,相關成本將增加2%至3.3%。

COP26專題:碳中和
 

與科技業在台灣領跑相比,包括日本、韓國、新加坡和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都已經採取強制性碳定價,台灣目前卻尚未實施這項作法。不過蔡英文政府計劃從2023年開始為水泥、鋼鐵和光電半導體等大型碳排放行業設定碳價並且開始收費。批評者指出,台灣政策的遲緩將損害其產業競爭力,因為台灣的競爭對手早已擁抱碳交易市場,也讓潛在客戶留下深刻印象。

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的黃偉鳴對《日經》表示,台灣在《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中規範了碳定價問題,並且賦予各部會擬定減緩氣候變遷計劃的責任。黃偉鳴說,台灣的目標是仿效歐盟、日本、加拿大的做法,在法律中制定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的堅定承諾。「該法案獲得通過還需要一段時間,我們需要就碳定價以及如何收取費用等問題進一步討論,但是新規上路肯定會伴隨著強力執法,台灣最快將在2023年針對碳排放開始徵收費用」。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對《日經》表示,蔡政府計劃減少煤炭的使用、增加液化天然氣與再生能源,努力達成艱難的平衡。同時也是台大政治系教授的林子倫說,台灣需要減碳,一方面保持經濟競爭力,一方面也是為了保護環境。台灣經濟研究所研究一所所長陳彥豪表示,台灣減碳的最終難題是讓民眾相信淨零排放的重要性。他說,需要讓民眾知道,這個出口大國不會因為倉促減碳而傷到自己。陳彥豪說:「任何過於激進的規劃都可能損害經濟成長。要取得成功,國家的能源轉型不僅需要時間,還需要民眾的認可和理解。」

COP26專題:淨零排放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