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企業購電協議如何能讓離岸風電開發走過海上迷霧?

2021-10-20 05:20

? 人氣

作者認為,政府應特別針對離岸風電政策進行全盤的思考,以確保企業購電協議(CPPA)對企業來說是可行且合意的方案。(取自flicker@chia ying Yang)

作者認為,政府應特別針對離岸風電政策進行全盤的思考,以確保企業購電協議(CPPA)對企業來說是可行且合意的方案。(取自flicker@chia ying Yang)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終於在8月公告離岸風電第3階段區塊開發的選商政策,在在展現台灣政府對於維持亞太地區離岸風電領導地位的遠大雄心。發展至今,我們可以清楚看出政府對於企業購電協議(Corporate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 , CPPA)的高度期待,亦可想見針對開發權競價的上限將會是令眾多開發商輾轉不寐的關鍵議題。

沃旭與台積電簽署CPPA

經濟部期望能讓離岸風電開發脫離過往的躉購費率機制,改而透過企業購電協議(CPPA)來做為風場開發的主要經濟誘因。即是讓離岸發電業者與需要綠能的企業直接簽訂供電協議,以供需之間的市場機制促進發展。考量政府對於能源轉型的野心,所有的離岸風電開發商皆需要全新的思維來規劃即將來臨的區塊開發選商,以能在目前9GW的目標開發容量中佔有一席之地。其中最關鍵的議題即是—有誰需要這麼多綠能呢?

在台灣提起CPPA最廣受讚揚的案例是沃旭 (Ørsted)與台積電 (TSMC)在2020年所簽訂一筆全球最大裝置容量920MW的購電協議。此一案例給經濟部在推動再生能源自由化打了一劑強心針,並預期在台積電與諸多科技與製造業者的引領下,必將可使台灣綠電自由市場加深加廣。

20210608-竹科,台積電。(顏麟宇攝)
沃旭和台積電2020年簽署為期20年的再生能源購售電契約。(資料照,顏麟宇攝)

公告版離岸風電選商政策屏棄以當年度迴避成本為競價上限的規劃,2022年第1次競價將以每度電2.49台幣為上限,開發商必須在2.49與0元間提出競標價,低價者贏得優先核配開發權的順位。後續2023與2024年選商回合競價上限將為前次的平均,若前回合有專案提出0元競標,後續回合將會更低,甚至低於迴避成本。當上限完全低於專案開發財務可行的價格,如此過低的競價天花板,會使競價本身失去意義,而需仰賴其他財務保障做為開發投資的評估基準。

CPPA的自由市場機制是其中一個達成「零補貼」再生能源的方法,但這也可能是打開潘朵拉的盒子,我們將預期許多市場的混亂以及未曾預期的挑戰,而希望亦隨之相伴。不論是開發商、需要綠電的企業、或是政府,將需要為可期的機會與挑戰做好準備。政府與開發商雙方必須停止將對方視為聖誕老人,因為沒有人應該擁有「綁架決策者的魔力」,主管機關也不該理所當然的認定開發商擁有可在不利條件下開發顧全品質與創新的神奇力量。

台灣離岸區塊開發的難題

綜觀當前政策與市場的現況,政府加諸於離岸風電開發商的期待與風場開發所需要顧及的專案財務可行性有著巨大的落差。這樣的落差被業界形容為台灣離岸區塊開發的「三難困境」,包括競價上限、單一案場/開發商核配上限、與本土化要求。這三者的要求皆是政府出自於穩定電力價格與市場發展的目標,然而對開發商而言,必須能在其中取得財務合理性才可能真的投資台灣的專案。若要在此三難困境下開發,CPPA將是開發商必須著墨的關鍵解方。

過往躉購費率(FiT)是吸引開發商投資再生能源專案的重要因素,而CPPA機制則可能提供另一種在迷霧之海中獲利的方向。以經濟學的角度來說,CPPA是供給與需求方達成最佳市場效率的最佳做法。然而各方卻不可掉以輕心,在這樣的機制中其實意味著開發商以及綠電需求方都需要付出額外的努力,才有可能真的達成更好的市場效率。

CPPA市場發展實非易事,許多現況皆可能減緩了發展的動能。其一就是供需雙方皆對彼此陌生,我們發現到多數台灣企業中從事綠電採購或策略工作者對「再生能源開發商」的概念並不清楚,同時來國際開發商也對於台灣可能會簽署CPPA購買綠電的產業毫無概念。即使是台積電這個在台灣無人不知的企業,國際開發商的決策高層對台積電可能是毫無認識。

其次,開發商們對於台灣的離岸風電供供應鏈以外,對於所有可能需要綠電的企業缺乏交流的經驗,甚至在過去賣電給台電的思維下,不曾考慮要與其他本土企業建立關係。我們認為這樣的交流經驗空白與對於彼此文化之陌生,必也會造成CPPA推展的困難。

價格是CPPA的另一個關鍵議題。目前台灣的電力市場仍屬於半自由化,因此來自歐美成熟自由化電力市場之評估框架可能幫助有限。例如台灣電力市場相較於完全自由化市場的「批發」和「零售」等常見用語可能不相通,指涉意涵不盡相同;反之,歐美開發商可能更須掌握「迴避成本」和「平均售電價/成本」等用語在台灣市場的意義與對於評估CPPA價格的參考意涵。 此外,對開發而言最重要的——在台灣的綠色的電力附加價值是什麼?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開發商必須要掌握與在台灣與CPPA直接或間接相關法規、風險、與沉默成本,以確保協議的可行性與收益。目前法規與政策對離案發的風電的開發要求及流程是不同於其他再生能源,甚至相關的政策也動態討論中,開發商必須要持續的關注政策變化,並與主管機關討論、排除障礙。

我們認為政府對CPPA的目標給了開發商和企業提供了明確的發展與規劃方向,然而我們仍建議政府的有關部門必須持續自我檢視相關規範是否與時俱進,特別是離岸風電的政策更需要全盤的思考,以確保CPPA 對企業來說是可行且合意的方案。而現在開發商需要穿過政策規範的迷霧才可能收穫甜美果實,政府必須是彼岸的燈塔。或許沃旭與台積電的CPPA不僅是一個特例,它也將成為台灣離風電開發的新典範。

*作者為再生能源顧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