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懷民VS.簡靜惠:圓一個世代青年的藝術之夢─戴上耳機,世界從此打開了

2021-10-31 05:40

? 人氣

簡靜惠(圖左)、林懷民(圖右)對談畫面。(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簡靜惠(圖左)、林懷民(圖右)對談畫面。(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人心飄搖之際,「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成立,隔年創辦台灣第一本書評雜誌《書評書目》,以鼓勵閱讀開啓台灣的世界之窗;五十年來,洪建全成立視聽圖書館、支持雲門舞集、支持並出版台灣傳統音樂研究,從陳達的思想起到雲門的《薪傳》,都有其身影,乃至錄製第一張民歌唱片掀起一代年輕人的民歌運動。

從執行長到董事長,簡靜惠親身參與並記錄五十年來,與台灣生命脈動相震盪的基金會留下的足跡與刻痕。本文選自簡靜惠著《植栽一座文化森林》對談篇。

從視聽圖書館通向藝術世界

簡靜惠:我們同行在臺灣藝文推廣的道路上。一回首,洪建全基金會也要慶賀50歲生日了,請懷民回憶一下,過往對基金會的認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林懷民:我要講一個故事。上個禮拜一個朋友告訴我,他在念國立藝專的時候,常常從板橋坐車子到中華路洪建全視聽圖書館。在那裡,他第一次戴上耳機,聽到那麼大,那麼美好的聲音,世界因此開朗了。他每次去都會待到閉館前的最後一分鐘。他說,每次回家的時候都像在做夢一樣。

那個朋友叫作李安。

簡靜惠:我很會揩洪家的油,當時家族在南京東路有房子空著,我就爭取來設置視聽圖書館,後來遷到中華路以後,就更具規模,不僅設置了最新的唱盤、電視和錄影設備,也把洪家兄弟家裡收藏的唱片「借來」,成為許多年輕人聆聽音樂和看電影的啟蒙空間。像李安一樣的年輕人,當時辦會員證,學生一年一百元,一般成年人是一百五十元,我們堅持要付費,讓使用者尊重資源,每個人可以有一個卡座,聆賞影音,不能外借。

林懷民:在那個時代,視聽圖書館對於藝術飢渴的年輕人是非常重要的。我呢,我自費用稿費買唱片,三十塊錢一張,塑膠做的,可以彎來彎去,可以用水去洗。我在家裡翻來覆去專心地聽那幾張唱片,去視聽圖書館的時間不多。但是偶爾去了,那裡的收藏和設備也為我開啟了更大的世界。

1977年,從南京東路搬至中華路上、招牌醒目的「洪建全視聽圖書館」,陪伴許多人成長。(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1977年,從南京東路搬至中華路上、招牌醒目的「洪建全視聽圖書館」,陪伴許多人成長。(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支持雲門創作自己的音樂

簡靜惠:不只如此,我們也支持民謠採集與音樂製作,也因為這樣的因緣,能夠結識林懷民。以前正式的表演都是芭蕾舞,林懷民跳舞是打赤腳在舞台上蹦蹦跳跳的,那些老先生是很看不慣的。記得有一天林懷民穿著拖鞋、汗衫,夾著海報就進來基金會的辦公室,跟我說,雲門將要演舞劇《白蛇傳》。

林懷民:我1974年去找您,帶著前一年雲門首演的海報。創立雲門的時候有個想法,因為我們受到西方太多影響,希望能用臺灣作曲家的音樂編舞。但要進錄音室錄音樂沒有經費,所以就去找您。其實我們不認識,您卻慷慨地答應,非常感動。

第一個贊助就是賴德和的作品《白蛇傳》。後來您又支持了我們14個曲子,您自己大概都忘了有這麽多。這裡面有馬水龍、許博允、李泰祥,還有史惟亮、許常惠這些長輩。

歐美的舞團、劇院、樂團、廣播電臺都會委託作曲,作曲家有很多創作的機會。臺灣委託作曲的機制很少。到今天為止,這些現代音樂家仍然非常的辛苦。

當年因為您的慷慨,支援雲門做這個事,音樂家因此能夠發表他們的作品,廣大的群眾也認識了李泰祥、許博允、賴德和、溫隆信、馬水龍這幾位年輕的本土作曲家。臺灣開始有了一個音樂的氛圍。那是一個很值得懷念的時代。

簡靜惠:因為1970年以後,很多國外的留學生陸續回來臺灣,然而我自己不是創作者,是讀者也是聆賞者。基金會可以是橋梁,作為輔助推動者,要發展一個文化事業不是那麼容易的,社會上有很多的藝術家很多的作家,需要去支持……

林懷民:您做的事情非常的多,除了作曲,您也支持民歌、兒童文學的創作與出版。我覺得,洪建全基金會跟許多成功的基金會有一個很重要的相似點,您有一個vision(眼光)、有一個使命感,您知道您在做什麼,在什麼時候做什麼,因此對社會有足夠的影響力。

保存了陳達的臺灣之聲

簡靜惠:基金會當時展開民謠的採集,就很有理想性格。記得許常惠熱愛音樂,也有個人魅力,他說服了洪建全老先生支持他的採集音樂計畫。許常惠發現了陳達,把他帶上來,他生活比較無著落,希望我們支持,我公公還每個月撥兩千塊給他當生活費。

林懷民——    70年代我從美國回來,在政大當講師,薪水是2900。

簡靜惠:最值得紀念的莫過於,有一度還請陳達到我們視聽圖書館來唱來錄音,這個帶子後來出成唱片,保存了珍貴的民間藝術。

林懷民:我讀大學時,剛好是史惟亮跟許常惠先生他們在採集民謠。我們因此認識了陳達這個名字。但是聽到陳達的歌聲,是在視聽圖書館。

後來,1978年,我請了邱坤良先生到恆春,很辛苦地把陳達請到臺北,為雲門錄製了〈思想起〉,作為《薪傳》的間奏曲。即使不懂臺語,不懂他在唱什麼,陳達的聲音直衝心裡,許多觀眾不禁淚下。我一直覺得他是臺灣之聲,島嶼悲情的象徵。通過了洪建全基金會和雲門,陳達的聲音被聽到了。很可惜在今天又消失了。

簡靜惠:當時因為羅曼菲的介紹,基金會還支持了楊弦的中國現代民歌,讓我們從古典音樂和西洋音樂跨足到中國現代民歌。

陳達的歌聲因為唱片出版,因為雲門舞集的《薪傳》演出到處流傳, 人們的內心讓〈思想起〉的歌聲深深觸動。一時之間臺灣人共唱一首歌,彷彿一條無形的繩子把大家緊緊地綁在一起,更加認同臺灣這塊土地了。(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陳達的歌聲因為唱片出版,因為雲門舞集的《薪傳》演出到處流傳, 人們的內心讓〈思想起〉的歌聲深深觸動。一時之間臺灣人共唱一首歌,彷彿一條無形的繩子把大家緊緊地綁在一起,更加認同臺灣這塊土地了。(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期盼臺灣能累積厚重的創作

林懷民:我想說一個事情,剛剛我們提到的作曲家裡,許常惠、史惟亮和李泰祥,他們都過世了。今天臺灣從事各種前衛的嘗試,但是沒有培養足夠的作曲家,把音樂創作水準帶上去,創作大作品的機會還是不多。

什麼是飽滿的?什麼是大家可以認同的?什麼是可以一直傳唱的?今天也許比1970年代更需要把有分量的創作介紹到社會上。可是有分量的作品單靠作曲家個人掙扎,無法實現。基金會做了很多事,如果已經在做過的都能繼續堅持,那個基礎一定更厚實。

基金會支持許常惠的民俗音樂採集計畫,並在新成立的視聽圖書館提供資料室、定期舉辦音樂講座、音樂會等。 圖為許常惠在視聽圖書館上課。(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基金會支持許常惠的民俗音樂採集計畫,並在新成立的視聽圖書館提供資料室、定期舉辦音樂講座、音樂會等。 圖為許常惠在視聽圖書館上課。(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簡靜惠:我們未來努力的還是創作播種,在音樂上,我們留下來的是音樂講座。創作我們還是關注的,在藝術上有「覓計畫」,重點在文化基因的再創造,主力放在當代藝術,但是音樂與舞蹈創作的部分,未來也可再考慮,加入工作重點中。

林懷民:我覺得現在國外流行環境劇場、裝置藝術等那些東西,我們也可以做這些東西。前衛的東西非常好。但是,西方為什麼可以做出好東西,因為它根柢在,可以不斷地試,做失敗了,根柢還在。新的創作可以像一棵樹一直長一直長。

我最近在臺中國美館,看到前輩畫家,像林玉山、郭雪湖、陳進臺展時代的畫,很受憾動。原來他們在30年代就畫這麼大篇幅,這麽精緻的作品,這麼厲害。這些前輩畫家的名字都是在198年代以後才開始浮現。我想如果我年輕的時候看到這些東西,一定會做出不一樣的作品。

我常擔心,現在我們做了很多的嘗試,到最後臺灣文化仍然沒有厚實的根基,一切可能只是光影。

基金會已經在做的事,一定要堅持下去。支持音樂創作是其中之一。

簡靜惠:謝謝,我覺得這是很好的提醒,或許可以作為基金會未來再度思考的參考建議。

《植栽一座文化森林》書封(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植栽一座文化森林》書封(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洪建全基金會50週年慶活動─

▌與談人
主持兼與談
須文蔚 / 台師大文學院副院長

與談
陳芳明 / 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楊照 / 新匯流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傅月庵 / 掃葉工房主持人

▌時間:2021/11/6,周六14:00~16:00
▌地點:敏隆講堂(北市羅斯福路2段9號12樓),免費開放參加

*本文選自自《植栽一座文化森林》,簡靜惠著。文‧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