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不懂教授胡言亂語,卻沒人發問?「多數無知」問題:《人慈》書摘(6)

2021-10-20 04:20

? 人氣

如果你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已經來到了人間百態的核心癥結。幼犬人就像一種天線,一直在體會他人。別人的手指被門夾到,你會猛地一顫。走鋼索的人在細繩上平衡身體時,你會感覺自己的肚子在翻攪。有人打呵欠時,你幾乎不可能不跟著打。我們天生就會鏡映他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打哈欠伸懶腰(圖/pakutaso)
有人打呵欠時,你幾乎不可能不跟著打。我們天生就會鏡映他人。(圖/pakutaso)

大部分時候,這種鏡映運作良好。它會促進連結和良好氣氛,就像所有人一起在舞池跟著曲子跳那樣。人們就是基於這個理由,而以正面看待我們鏡映他人的自然本能,但這種本能也是雙面刃。我們也會鏡映負面情緒,好比說仇恨、嫉妒和貪婪。而當我們接受他人的壞想法──把這些想法想成是我們周圍每個人抱持的想法—的時候,結果可能會慘烈無比

就以經濟泡沫為例。1936年,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做出結論,認為金融世界和選美比賽有著驚人的相似性。想像一下一百名參賽者在你面前,但你得要挑選的不是你自己最喜歡的,而是要指出哪一位是「其他人」會偏好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傾向是要去猜別人會怎麼想。同樣地,如果每個人都覺得別人會覺得某股要上漲,那麼該股就會上漲。這可以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但到頭來泡泡會破掉。舉例來說,1637年1月鬱金香熱潮橫掃荷蘭時就發生過這種事,單一個鬱金香球莖瞬間就以超過熟練工匠年薪的十倍價格賣出,但在幾天內就變得一文不值。

這種泡沫並不只限於金融圈,這種事無處不在。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丹.艾瑞利(Dan Ariely)曾經在大學課堂上做過一次傑出的示範。為了解釋他的行為經濟學領域,他跟班上同學講了些聽起來學術到了極點的定義。然而學生不知道的是,他用的這些辭彙都是電腦產出的,用一連串隨機辭彙和句子胡亂拼湊,來產生關於「辯證神祕理論」和「新解構理性主義」之類的鬼扯。

艾瑞利的學生──世界頂尖大學的學生們──全神貫注地聆聽這堆言語大雜燴。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沒有人笑出聲。沒有人舉手。沒有人透露出一點他們聽不懂的跡象。

「而這就讓我們來到了這個大哉問……」艾瑞利終於做出結論。「為什麼都沒人問我到底是在講啥麼鬼?」

在心理學圈內,該教室的情況稱作「多數無知」(pluralistic ignorance)──對了,不是喔,這個詞不是機器生出來的。艾瑞利的學生個別都沒辦法跟上他的講述,但因為看到其他同學都全神貫注在聽,他們便假定是自己有問題。(那些參加過主題為「網路社群之擾亂性共創」之類討論會的讀者,一定很熟悉這個現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