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100週年歷史諷刺 八月槍砲聲仍在迴響

2014-08-23 18:01

? 人氣

一戰主戰場主要在西線(即比利時、盧森堡、法國一帶),德國作家雷馬克(E. M. Remarque,一九七零年去世)於一九二九年出版名著《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即以西戰場為背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一九一八年跑到意大利當救護車司機,身受重傷。他亦在一九二九年出版描述一戰的小說《戰地春夢》(A Farewell to Arms,又譯《告別武器》)。主戰場以西線為主的原因是,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俄國發生革命(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革命)而退出戰爭,德軍把主力放在西戰場,希望在美軍參戰前打垮英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戰開始後,由於美國孤立主義盛行,民主黨總統威爾遜未敢參戰。德國潛艇在公海猖狂肆虐,殃及無數商船,包括美國在內。一九一五年五月七日,英輪「路西塔尼亞號」(Lusitania)從紐約開往英國利物浦途中遭德國潛艇擊沉,一千一百人溺斃,其中一百二十人為美國人,舉世震撼。但美國仍未參戰。直至美國駐英大使截獲德國外長齊默曼的電報,內容宣稱如墨西哥對美宣戰,則德國將設法迫使美國把德州還給墨西哥。華府震怒,於一九一七年四月六日向德國宣戰。美國派遣遠征軍赴歐,由潘興(John J. Pershing)將軍率領,日後在二戰享盛名的馬歇爾、麥克阿瑟、巴頓等名將均為潘興部下。老羅斯福總統的兒子昆丁(Quentin)的飛機被德軍擊落陣亡。美軍在一戰陣亡十一萬六千人,參戰僅兩年,即付出驚人代價。美國內戰四年,南北軍人有七十五萬戰死,二戰美軍戰死四十萬人,韓戰死了三萬五千人,越戰陣亡五萬八千美軍。

一九一五年三月,英國海軍大臣邱吉爾(二戰首相)計劃征服土耳其康斯坦丁堡(即今伊斯坦布爾),控制達達尼爾海峽的加里波里半島。英軍與澳洲軍隊並肩苦戰土耳其九個月,毫無進展,四萬英軍戰死,八千澳軍陣亡,六萬土耳其軍死亡,邱吉爾因太無能被貶。土耳其的英雄是有「土耳其國父」之稱的凱末爾。一九一六年,阿拉伯半島爆發反抗鄂圖曼土耳其人運動,英國從旁支持,英國同性戀軍人勞倫斯(T. T. Lawrence)在領導阿拉伯人對抗土耳其統治者的鬥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東亦於英國主導下,掙脫鄂圖曼帝國數百年的統治。

為德國軍國主義埋禍因

一九一八年九月,德國興登堡元帥建議結束戰爭,但德國統帥部執意繼續與英國海軍爭雄,德國海軍抗命。德皇威廉二世(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的外孫)宣布退位,並逃至荷蘭。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德國求和,一戰結束。一九一九年,各國於巴黎凡爾賽宮舉行和平會議(俗稱巴黎和會),重大決策由「三巨頭」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大衛.勞埃.喬治(David Lloyd George)和綽號「老虎」的法國總理克里孟梭(Georges Clemenceau)主導。美英主張寬待戰敗國,但法國力主嚴懲德國,要求割地、賠款、限制軍備,為二十年後德國軍國主義的東山再起埋下禍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