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100週年歷史諷刺 八月槍砲聲仍在迴響

2014-08-23 18:01

? 人氣

一戰導火線是在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奧匈帝國五十歲皇儲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和他的四十六歲懷孕妻子蘇菲(Sophie,已生三個孩子),在波斯尼亞首都塞拉耶佛(Sarajevo,又譯薩拉熱窩)遭十九歲的波斯尼亞塞爾維亞族激進學生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開槍打死。普林西普被判二十年徒刑,一九一八年因肺病死於匈牙利監獄。斐迪南夫婦遇刺後,奧匈帝國(成立於一八六七年)於一九一四年七月二十八日向塞爾維亞宣戰。八月一日,德國向俄國宣戰;八月三日,德國向法國宣戰;八月四日,英國向德國宣戰;八月六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八月十四日,中國向德國和奧匈帝國宣戰;八月二十三日及二十五日,日本向德國和奧匈帝國宣戰。一戰戰火從此點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八月的槍砲》作者塔克曼指出,早在一九一四年一戰爆發前十年,德、英、法、俄四國參謀本部就在秘密策劃戰爭,德國打算經由比利時入侵法國,而不是在德法邊界直接攻進法國。英國將和法國在軍事上合作對付德國,法國自以為和俄國、英國合作,可以從德國手中收復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法國作家都德所寫的不朽作品《最後的一課》即描述阿、洛的淪陷,胡適中譯)。俄國則準備在德國忙於西進時,打進東普魯士。塔克曼又說,在一戰爆發前五年,德、英、法、俄四國參謀本部都很了解對方在做什麼,對方的作戰計劃、多少部隊、如何部署、運輸路線、武器種類、騎兵刺刀形狀,甚至連對方步兵制服上有幾顆鈕扣都一清二楚。

《夢遊者們》作者克拉克表示,一戰前歐洲諸強太過迷信軍事力量,他們認為強大的軍力可以為所欲為,無往不利,就如同二戰前的希特勒,亦同樣迷信武力可以征服一切。但在一戰前,歐洲民族主義大行其道,帝國進行擴張,歐陸諸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均衡,泛日耳曼主義、泛斯拉夫主義和大塞爾維亞主義旗幟飄揚,德、英、法、俄各懷鬼胎,一戰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英、法、俄、意大利、美、澳洲、塞爾維亞和加拿大等組成協約國(Entente,又稱Allied Powers,二戰時這個名詞譯為同盟國),對抗奧匈帝國、德國、鄂圖曼帝國和保加利亞等同盟國(Central Powers),經過四年三個月的鏖戰,協約國獲勝。中國與日本皆屬協約國。

一戰開打,比利時首當其衝。一九一四年八月四日,德軍首先攻入列日(Liege);景色怡人的農村伊波爾(Ypres)曾是德軍和英法聯軍激戰四年的戰場,德軍在此地首次使用兩種毒氣,英軍共發射了四百萬發砲彈,五十多萬人死傷。除了德軍和英法聯軍之外,亦有比利時、澳洲、加拿大和北非軍隊。戰場的地上至今仍留有大量彈殼,一年清除一百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