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阿信的熱血 讓台灣被看見

2014-07-16 13:12

? 人氣

魏德聖 台灣電影復興指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的電影歷經1980至九○年代「新浪潮」的洗禮,侯孝賢、楊德昌、柯一正、張毅、小野、吳念真…等人,撐起了台灣新電影,卻在之後沉寂了10、20年;○八年魏德聖的《海角七號》,拿下5.3億的票房紀錄,也成為台灣電影復興的指標人物。

魏德聖迄今最著名的三部作品:《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KANO》 (擔任監製),都與台灣在日治時代背景有關,魏德聖曾說,他覺得台灣因國際處境與經濟發展的關係,缺乏可追隨的目標,他想從歷史裡面去尋找到精神與目標,讓台灣人能跟歷史的仇恨與遺憾和解。

魏德聖拍片講求真實細節,尤其拍歷史故事,更在乎一切都要符合史實。《賽德克.巴萊》的場景、原住民衣物、賽德克族語言,都如實呈現;《KANO》裡的甲子園球場、各隊球衣、各族球員與語言…等細節,魏德聖都要求還原歷史,導致他的拍片資金需求不斷膨脹,他依然堅持做到到位。

台灣與日本複雜的恩怨情仇已拍得暫告一段落,接下來,魏德聖的《台灣三部曲》將上場,仍是描述台灣400年來的處境,以西拉雅族、荷蘭人和漢人在台南發生的故事為經緯。

魏德聖用毅力克服沙漠般的電影環境,他用動人的電影語言呈現台灣的今昔,他用追求卓越的精神展現電影工藝,他未來在電影藝術上的成績,毋寧更令台灣人期待。

吳寶春 專業職人新典範

過去,麵包師傅總被認為是不具技術性的職業,直到吳寶春一○年在巴黎贏得世界麵包大賽冠軍,麵包師傅的專業性才被台灣人認可;而「專業職人」地位的提升,則鼓舞了許多缺乏學歷、卻有一手好技藝的人。

國中畢業,認得的字卻不到500個,一腳跨入麵包領域,靠著比別人認真、用功、肯吃苦,一步步打造出自己的職涯。不過,光是靠勤奮,吳寶春充其量只是一個安份守己的麵包師傅,因為有夢想、有熱情、肯思考,吳寶春硬是比其他麵包師傅領略到成功者的要素。

他苦學日文、法文,讓自己讀懂書上寫的麵包祕訣;他嗜讀名人傳記,從中體會成功者的特質;他不吝花錢遍嘗美食,只為了解百般滋味;他聽音樂、看戲劇、賞藝術,以便開發自己的美感經驗;更不用說,他為了揉出適當的麵團,一遍又一遍的苦練,如今手腕早有職業傷害。

從一個屏東鄉下窮苦瘦弱的小孩,到家喻戶曉的成功典範,吳寶春懷抱不被擊垮的夢想:要當個與員工共享利潤的企業家。他不藏私,得獎麵包的配方大方公諸於世,他學習當個有格局、有氣度的企業領導人,年少時受過的苦,他希望年輕人不必再走一遍。

吳寶春兢兢業業地開展了他的企業生涯,感念母親辛苦付出,他立志用母親之名行善助人,他帶給一無所有的年輕人希望,有為者亦若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