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詠翔觀點:林書豪是美國政府培養出來的?也談戴資穎經濟艙事件

2021-07-24 05:50

? 人氣

戴資穎前往東京參加奧運搭經濟艙,引發喧然大波。(資料照,取自戴資穎粉專)

戴資穎前往東京參加奧運搭經濟艙,引發喧然大波。(資料照,取自戴資穎粉專)

東京奧運選手的機位和旅館爭議,又帶來一些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搬上檯面,讓一日球迷激烈爭辯的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其實就台灣整體的運動環境來看,台灣的體育是明顯不斷地在進步當中,尤其是「全民運動」這方面,各地方都陸續建有運動公園和運動中心,就連疫情「微解封」,最先開放的都是健身房,可見台灣人的運動習慣已經培養起來了。最起碼的起碼,現在學校也不會「借」體育課去考試了。

職業運動選手年薪不斷創新高

除了自己運動,看運動的風氣也越來越盛,職棒票價在疫情爆發前的幾年不斷上漲,進場觀眾人數還是頻頻創新高。體育台的NBA美國職籃轉播從一周一場、兩場、三場到現在天天都有,還時常一天播出兩場以上。美國大聯盟棒球、日本職棒,甚至韓國職棒都曾登上台灣的體育頻道,2019年台灣甚至是全球播出職業棒球賽事場次最多的國家。這些觀眾造就的商機,當然會吸引更多的投資者,良性循環造成投資者、觀眾、球員都越來越好的多贏。

當然,這次的問題還是出在「菁英運動」這方面,國內職棒選手年薪年年創新高──甚至還有年薪破千萬元台幣者不說,明年開始即將要有兩個職籃聯盟開打,羽球女王、也是這次經濟艙事件核心人物戴資穎的廣告代言,多到你根本記不住她在賣什麼?

談到前輩陳偉殷的狀況,王維中也用自身經驗,認為有兩個重要因素。(余柏翰攝)
有美國職棒大聯盟經驗的投手王維中,加入台灣職棒選秀後,和味全龍隊簽下為期5年3個月,總值為208萬美元的巨額合約。(資料照,余柏翰攝)

那,或許你要問,其它市場力不夠的單項運動怎麼辦?

這就衍伸出那個時常被翻出來的爭議:台灣政府到底有沒有好好的培育人才。這項爭議最常見的質問就是「如果林書豪在台灣能成為NBA球星嗎?」、「如果李安在台灣會成為奧斯卡金獎導演嗎?」

在20世紀國家主義狂飆下,奧運也成為一種「假戰」,最著名的當然是希特勒(Adolf Hitler)利用1936年柏林奧運吹噓雅利安民族優越論。而冷戰期間,奧運金牌數也被拿來做為民主和共產制度孰優孰劣的佐證。其他像是1988年首爾奧運、2008年北京奧運,主政者或多或少都有利用主辦奧運來操弄國族情緒的意圖。

人生只為「為國爭光」是悲慘的事情

儘管說奧運奪牌和國家實力有關實在牽強,但在國族狂熱下,要人冷靜的聲音往往被掩蓋。既然是「一切為國家」,忽視個人意向興趣和人生、由政府主導把運動員當成「國家資源」訓練管理,似乎也理所當然。於是有了北韓那種「輸了就去挖礦」的恐怖故事。

只是由政府主導就很難避免弊端。「經濟艙」事件又讓大家再一次「抱怨」台灣這幾年,各運動單項協會種種人謀不臧、派系鬥爭、不乾不淨。但不得不說這還不是運動(甚至所有可以比輸贏的技藝,像是電影、音樂)成為「國家輸贏」發生最糟的事。

既然事關國家榮辱,作弊當然也成為一種必要,例如過去中國「馬家軍」曾傳出禁藥醜聞,上一屆里約奧運俄羅斯代表隊因禁藥問題,導致在本屆東京奧運不能以俄羅斯國家隊、僅能以ROC(俄羅斯奧委會)代表隊之名出賽。更別說過去共產世界國家,「為國爭光」的運動員因被當成「勝負師」訓練,缺乏均衡的教育,導致沒有解決自己經濟問題的技能,而淪為黑幫打手,甚至無業流民的悲慘故事了。

由於違反禁藥規定而受懲處,俄羅斯以ROC代表隊之名參加日本東京奧運(AP)
由於上一屆里約奧運違反禁藥規定而受懲處,俄羅斯以ROC(俄羅斯奧委會)之名參加東京奧運(資料照,美聯社)

這種國家把你當成一種資源培養的模式,最危險的地方,就是忽視個人意願。我知道這個議題很容易觸動人的地方在於台灣很多人都感覺懷才不遇,因為我們產業模式的關係,很多做設計的、做創意的、做文學的、做藝術的、做音樂的……,因為市場對這些技能需求不大,大家往往生活得很辛苦,或者生活的沒那麼辛苦,但還是覺得自己其志不能揚,然後就覺得是國家政府沒有好好地照顧自己。

問題是,一個政府真的有辦法「慧眼識英雄」,在國民的童年甚至幼年時期,就看出一個人在哪方面有特殊才能,然後以國家之力政策性地訓練,讓每個人的特殊才能都充分發揮,而讓整個國家走向強盛之路嗎?

是啊,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政府真有一套神奇的機制,可以「三歲看到老」,看出你在某方面的特殊技能,有沒有可能你的技能是掃廁所、是挖礦、是殺豬、是每天在政府資料庫裡搜尋資料,然後你從小就被剝奪做設計、做創意、做文學、做藝術、做音樂、打棒球、打籃球、打桌球的可能性,只能整天訓練自己掃廁所、找資料、挖礦、殺豬的技能,你真的覺得這種人生是你想要的嗎?

林書豪變NBA球星是美國政府的培養?

如果不是你有特殊技能,有拍電影、寫小說、作曲編曲、籃球、棒球……的特殊技能值得培養,那憑什麼政府只「因為你喜歡」,就投入大筆資源(別忘了,政府本身沒有營利的能力,這些錢都是來自別人繳的稅金),讓可能天分嚴重不足的你,「有一個圓夢的機會」,然後最後有很大的機率一事無成,而當政府大規模地這樣做的時候,可能整個國家資源都浪費在這些根本不會成功的圓夢計畫上,最後是民窮財盡大家一起完蛋。

好吧,我們只補助真正證明自己有本事的人,那不就是現在拿金牌拿金獎給獎金的錦上添花模式嗎?

或許不會那麼慘,但我們把子弟送上未來沒有經濟前景的職業(例如前面提到,沒有職業商機的單項運動),就算他真的拿到「世界第一名」,但沒辦法從此得到生活所需的他,難道只能靠國家講好聽是照顧,講難聽是豢養他一輩子嗎?你確定這是人人想要的美好人生?

NBA台裔球員林書豪(美聯社)
林書豪高中畢業後被體育名校拒絕,大學畢業後參加NBA選秀會也落選。(資料照,美聯社)

像前面提到的林書豪,說他是因為美國政府的特殊培養,才能成為NBA球星是很荒謬的。事實上亞裔的林書豪高中畢業後,根本沒有籃球名校願意收留,「只好」去念體育不是太強的哈佛,大學畢業後在NBA選秀會上也落選。他能夠成為身價千萬美元的球星,恰恰好不是美國政府的培養,而是美國政府較少用政策去干涉個人人生和社會競爭,讓競爭勝負盡量在沒有扭曲的情況下產生的結果。

儘管林書豪的成名之路多少有點運氣,但如果美國也搞當年共產集團那套國家培養,亞洲人種的林書豪幾乎是沒有機會在籃球場上發光發熱的。

李安體驗的5萬選200的美國地獄式競爭

再提到李安,他曾在受訪的時候這樣講:「當我準備報考美國伊利諾大學的戲劇電影系時,父親十分反感,他給我列了一個資料:在美國百老匯,每年只有200個角色,但卻有5萬人要一起爭奪這少得可憐的角色。」

李安又說:「在美國電影界,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華人要想混出名堂來,談何容易。從1983年起,我經過了6年的漫長而無望的等待,大多數時候都是幫劇組看看器材、做點剪輯助理、劇務之類的雜事。最痛苦的經歷是,曾經拿著一個劇本,兩個星期跑了30多家公司,一次次面對別人的白眼和拒絕。」

大導演李安來台宣傳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AP)
李安未成名前,在好萊塢的影劇圈競爭可說是備嘗艱辛。(資料照,美聯社)

在台灣從事影劇工作的,常常會誤會政府有義務保護他們、培養他們,幫他們擋掉好萊塢進口電影,提供他們輔導金拍片,然後會覺得美國影劇圈資源一定很多,所以政府要當他們的後盾他們才能和好萊塢競爭。但事實上從李安的描述來看,美國的影劇圈競爭激烈度根本不是台灣所能比的,那個圈子每年都「量產」數以幾萬計的「敗犬」,美國人有要求美國政府保護每個有志進軍影劇圈的人都能邁向成功嗎?

事實上,政府也是人組成的組織,怎麼可能預見未來,看見每個人可以在什麼領域成功。更別說當一個政府硬要這樣幹的時候,會發生多少違反個人意願的悲劇。

為什麼他們都在美國冒出頭?

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被稱為「神」的籃球員)是美國政府培養的嗎?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拍攝出《黑暗騎士》、《全面啟動》等億萬票房電影的導演)是美國政府培養的嗎?科蕭(Clayton Kershaw,3屆美國職棒大聯盟最佳投手獎球員)是美國政府培養的嗎?喬治馬丁(George R. R. Martin,奇幻小說《冰與火之歌》,也就是HBO《權力的遊戲》劇集原著作家)是美國政府培養的嗎?貝佐斯(Jeff Bezos,亞馬遜創辦人、世界首富)是美國政府培養的嗎?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股神)是美國政府培養的嗎……?當然不是。問題是,為什麼這些各個領域的頂尖人才都在美國冒出頭?

貝佐斯2日致函員工,宣布將辭去亞馬遜執行長職位(美聯社)
靠著網際網路應用成為世界首富,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可說是美國夢的現代代表人物。(資料照,美聯社)

這次奧運「商務艙」事件,討論話題又「再度」是從政府有沒有幫到競技選手的角度去觀察,少有聲音質疑「國家培訓」這套機制到底有沒有本質上的問題,大家總認為這些政府組織或是政府相關組織,是把持在錯的人手上才成效不彰,答案不是換人,就是更離譜地要政府把這些事務收回來自己操作,結果又只能靠儒家「聖人出黃河清」那套想像──給我一個對的人來管理這一切,問題是那個人永遠不會存在啊。

其實很多事情問題剛好不在政府插手不夠,而是政府本來就不該插手,因為也是由平常人組成的政府,根本沒那種本事操作數億人的人生該怎麼走,這麼複雜的事務。

別再把人「照顧」成為國爭光工具了

在完全競爭的環境下出頭的才有真正的競爭力,靠政府拉起保護圈養出來的幾時能有真正競爭力了?李安、林書豪能成功的原因不是去美國讓美國政府保護,而是去美國面對更殘酷的競爭環境。所以你怎麼會覺得不管是個人還是產業,可以靠政府輔導保護就獲得好成績,甚至讓全球「叫我第一名」。

台灣該做的,不是去整頓各項體育協會,而是徹底放棄「國家培訓體育選手奪牌」這套做法,讓體育成為正常教育的一環(這個我們已經越做越好了),讓對體育有專長的人自己面對競爭,就算未來沒機會在國際體壇上奪牌,起碼國民可以活得健康一點──不管生理或心理上。

*作者曾任運動雜誌主編、新聞周刊主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