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國俊觀點:歐洲央行政策思維轉變

2021-07-20 05:50

? 人氣

如今形勢發展與歐洲央行思維,可以看出歐盟乃至於全世界經濟政策調整,也就是低利率下的財政政策有效運用。以歐元區為例,沒有財政政策的貨幣同盟,非但難有作為,甚至會引發諸如主權債務危機與經濟衰退的風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名俄羅斯老翁盯著美元與歐元匯率。華爾街,美股,股市崩盤,全球股市狂跌。(AP)
一名俄羅斯老翁盯著美元與歐元匯率。歐元區沒有財政政策的貨幣同盟,可能引發諸如主權債務危機與經濟衰退的風險。(資料照,美聯社)

歐盟與歐元區必須先承認二個事實,一是各個成員國即使經歷整合,仍有其獨特之處;二是所謂的貨幣與財政紀律,在於遵循完善制度運作下的原則,而不是一堆諸如通膨、利率、財政債務與赤字等僵固的數字指標。

最後附帶一提且仍與歐洲央行政策成敗息息相關者,是本文一開始就提及德國(與部份北歐國家)的反對立場。即使原則上歐洲央行的決策仍是一國一票制,但畢竟以該國政經實力,其國內輿情是不能置之不顧的。

歐盟有通貨緊縮的危機

然而新冠疫情爆發前夕的一份智庫問卷調查研析,顯示當前社會大眾態度的確深受過去歷史經驗影響,但問題是對於歷史經驗的理解,卻與實際情況有顯著偏差:

首先,德國在1920年代面臨的是惡性通膨,1930年代則是極度通貨緊縮〔見圖3〕,但現今德國人對於前者的印象遠較後者深刻,而當前的問題卻與後者類似。

其次,1932年德國通膨為負,但超過一半與15%的作答者,分別回答當時通膨超過10%與100%,只有4%的作答者正確說出物價下跌,且幾乎沒有人正確說出通膨為負。

第三,教育程度或所得越高,或是自稱對於通膨有所了解者,答錯的比率反而較高,在學學生或是具移民背景者,反倒沒有顯著差異。

最後,該報告也將鄰近且制度文化接近的荷蘭納入作為對照,亦呈現類似的歷史認知偏差現象。

3-5。(銀行家雜誌提供)
德國1920至1930年代的經濟表現:惡性通膨與通貨緊縮。(銀行家雜誌提供)

儘管只是一項調查,但卻指出錯誤的歷史經驗認知,對於現代政策制定的可能關聯性。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但若對於前事的理解詮釋錯誤,將使國家誤認所欲學習的典範,進而採取有害的政策方向。

而就德國與歐洲央行的角度來說,很明顯的是過去溝通方式與力道有檢討的必要,故須投資更多時間資源,強化歐元區貨幣政策對於人民及公共媒體的透明度。如同前述,近期包括美國在內的國家地區,物價確有上漲跡象,但就歐盟來說,通貨緊縮的危險仍然較高,歐洲央行與其他成員國政府必須攜手,提高對於當前主要經濟風險的認識,而非助長對於過去歷史經驗的誤導。

*本文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