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海嘯廢墟復興 印尼亞齊開闢新天地

2014-12-29 05:28

? 人氣

亞齊的大清真寺(維基百科)

亞齊的大清真寺(維基百科)

10年前2004年的12月26日,耶誕節之後一天,印度洋東側地裂海崩,芮氏規模9.1的強烈地震引發巨大海嘯,從東南亞的印尼到東非的索馬利亞,14個國家受災,23萬人罹難,其中17萬人死於印尼,距離震央最近的蘇門答臘島亞齊省(Aceh)佔了13萬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04年的亞齊(美聯社)

這個面積為台灣1.6倍、人口不到台灣1/4、盛產石油與天然氣的省分,原本就苦於爭取獨立的長年內戰,海嘯猶如天譴降臨,慘重死傷之外,數十萬人無家可歸,基礎設施毀於一旦、經濟活動停擺,家族、朋友、鄰里的人際網絡劇烈撕裂。從任何角度來看,亞齊都是一座超大型的廢墟。

然而這10年之中,亞齊卻能從斷垣殘壁中振衰起敝,而且展現出新風貌。國際社會與印尼政府投注70億美元重建資金,並設立專責機構指揮協調,成果斐然。在首府班達亞齊(Banda Aceh),隨處可見新建成的住宅,新鋪好的道路,幾乎每一條主要道路都有大型工地,路上摩托車熙來攘往,市區廣場甚至看得到必勝客(Pizza Hut)與肯德基(KFC)。

今日亞齊(取自網路)

伊斯坎達慕達蘇丹國際機場(Sultan Iskandar Muda International Airport)災後徹底翻修與現代化,新增一條可供廣體客機起降的3000公尺長跑道,如今是印尼穆斯林前往麥加(Mecca)朝聖的樞紐機場。一旦嚴重天災再次爆發,機場也是現成的難民收容中心與救災指揮部。

更重要也有點弔詭的是,海嘯浩劫終結了一場內戰。亞齊省位於蘇門答臘島北端,亞齊人(Acehnese)與印尼主要民族爪哇族在血統、文化上都有不小的歧異,雖然同為穆斯林,但宗教信仰與社會思想更為保守,大規模衝突終於在1976年爆發,爭取獨立的「自由亞齊運動」(Gerakan Aceh Merdeka,GAM)游擊隊與政府軍20多年,至少造成1萬5000人死亡。

自由亞齊運動(維基百科)

然而海嘯撲天蓋地而來之後,迫使GAM與雅加達當局重新審視亞齊的處境,災後重建的迫切重要性遠遠超過了獨立或統一、戰勝或戰敗的抉擇,和平成為唯一的選項,許多亞齊人甚至將海嘯視為「天意」。

2005年8月15日,GAM與印尼政府簽訂和平協議,GAM同意放棄武裝抗爭,雅加達當局同意給予高度自治權,讓亞齊省政府掌控70%的石油與天然氣收益,並將5萬人駐軍大幅縮減至2萬5000人。

從此亞齊踏上快速重建之路,大批災民返回家園,殘破的社區再度成形,生育率開始爬升,經濟成長帶動工作機會增加。海嘯過後,亞齊人的生活水平反而更勝於海嘯之前。

亞齊的漁民(美聯社)

今日亞齊的年輕世代,最關心的或許不再是獨立,而是社會開放與世俗化。亞齊至今仍實行嚴格的伊斯蘭教法(Sharia),嚴禁飲酒與賭博,未婚男女不得近距離接觸,違者處以鞭刑。有些人覺得,當初西方國家在大舉援助的同時,或許應該對亞齊社會的世俗化助一臂之力。

然而GAM出身的前任省長尤素福指出,對於亞齊這樣一個曾經長期遭到戰亂摧殘的地區,宗教、政治與和平的互動關係特別微妙,政治的「正常化」尤其急不得,至少需要兩個世代的時間。亞齊與整個印尼一樣,正走在民主的學習之路上,審慎與耐心不可或缺。

亞齊的新生代、新希望(取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