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豐山看三國演義:不讀史實但看壯闊文采

2018-01-01 05:50

? 人氣

三國演義影響深遠,日本甚至以三國之義理形成一套「商道」。

三國演義影響深遠,日本甚至以三國之義理形成一套「商道」。

「好像不少人以讀書為苦。我要很坦白地告訴同胞,逐一閱讀本書介紹的各種文本,並旁徵博引,融會貫通,形諸導讀文字,是本人俗世生涯中很快樂的一段時光。

晨昏之間,泡杯好茶,與古聖先哲同遊太虛,飄飄然活像神仙;看諸多一代人傑的豐功偉業,令人心生無限景仰;諸多文學大作,不管欣賞小說、散文或詩詞歌賦,都像品嚐滿桌美食佳饌、山珍海味,令人大快朵頤;細觀人間百態,欣賞好人好事讓人心悅誠服,批判壞事壞人也可一吐怨氣;至若美麗台灣的多面向容顏,在凝視近觀遠看之餘,也油然心生「上國公民」的驕傲。」─吳豐山《壯遊書海》。

三國演義是膾炙人口的歷史章回小說;既是歷史,當然就有部份真實人物和真實故事;既是小說,當然就不免加油添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據考據,三國演義說本首先出現在中國宋朝,一般認為明朝羅貫中總其成。可是首版出現後以迄清朝,有很多演義作家不斷增減或作情節修改,所以版本不少。作家常有個人強烈感情存乎文字之間,因此三國人物,忠貞的有沒有那麼忠貞?邪惡的有沒有那麼邪惡?愚笨的有沒有那麼愚笨?聰明的有沒有那麼聰明?恐怕都可以存疑。甚至於幾名被稱為一代猛將的角色,在演義文本中,無不神勇到了頂點,這與事實相距多少,其實都可以懷疑。

不過,由於三國演義膾炙人口,事實上它已深刻影響了萬千讀者對政治、軍事,乃至人情義理的認知。筆者知道,重商的日本人甚至於詮釋三國演義中的百般糾葛,寫成「商道」,同樣風靡東瀛工商界。

坊間有一大堆從不同角度解說三國演義的書冊。筆者看的是遠流出版社公司在一九八七年出版的六十冊「中國歷史演義全集」中的三國演義四冊,筆者不是考據家,不是小說評論家,自然不會去做考據或小說評論的事。至於筆者稍有瞭解的政治行為,因為基本上三國演義是小說,當然更認為沒有太正經看待的道理。只有諸侯軍閥爭奪地盤,文臣武將爭競功名,導致小兵小卒暴屍沙場,匹夫匹婦民不聊生,絕對真實。

金陵萬卷樓刊本(1591年)桃園三結義繡像。(維基百科)
金陵萬卷樓刊本(1591年)桃園三結義繡像。(維基百科)

三國演義的情節經由電影、電視連續劇,大家耳熟能詳,所以筆者另闢蹊徑,對文本中的精華文句,做高度推崇。

以下是筆者信手捻來: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這是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立首功」的第一句話。

作者說,「周末七國分爭,并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作者以這樣的敘述展開三十萬字的三國故事,而最後以第一二○回「薦杜預老將獻新謀,降孫皓三分歸一統」為完結篇。

人類政治史的演進錯綜複雜,作者十二個字歸納為一原理,不能不說切合精要。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這句話首次出現在三國演義第三回「議溫明董卓斥丁原,餽金珠李肅說呂布。」

為平黃巾之亂,朝廷詔告各路諸侯出力。西涼刺史董卓擁兵二十萬,對朝廷早有不臣之心,朝臣對董卓豺狼之性頗有戒心,但董卓已長驅直入,且欲廢帝另立陳留王,反對者之一是荊州刺史丁原,二軍興起衝突。

鼎鼎大名呂布就在這時候出場。

三國時代,呂布被推為猛將第一名,作者以這樣的文字記述呂布出場:「只見呂布頂束髮金冠,披百花戰袍,擐唐猊鎧甲,系獅蠻寶帶,縱馬挺戟。」然後「飛馬直殺過來」「董卓慌走」「卓兵大敗,退三十餘里。」

敗退後的董卓急找手下商量,說「吾觀呂布 非常人也。吾若得此人,何慮天下哉!」這時候虎賁中郎將李肅獻策:「主公勿憂,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見利忘義,某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呂布拱手來降,可乎?」

董卓聞言當然高興得不得了。可是給什麼「利」可以讓呂布忘「義」?

李肅腦筋動到董卓的坐騎「赤兔」。

董卓爽快答允,還加碼「黃金一千兩、明珠數十顆、玉帶一條。」

李肅便拿著這些厚禮,外加曉諭「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讓呂布殺了其義父丁原投奔新義父董卓。

 坐在四輪車上的諸葛亮(左);正在看書卷的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左)。 (維基百科)
坐在四輪車上的諸葛亮(左);正在看書卷的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左)。 (維基百科)

三國演義好幾個地方提到「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呂布這匹「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的赤兔馬就是這樣賺來的。

至於「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這句佳言在呂布思維裡佔多少份量?我看應該沒有;因為呂布要叛逆之前,並不知道董卓是英主或爛主。

—流芳百世,遺臭萬年

三國演義第九回「除暴兇呂布助司徒,犯長安李傕聽賈詡」寫到呂布與董卓因爭奪美女貂蟬已生衝突,設計美女連環計的貂蟬義父︱司徒王允見步步踏實,已到最後刺激呂布殺董卓階段。

呂布對董卓已怒氣冲天,拍案大叫。說「大丈夫生居天地間,豈能鬱鬱久居人下。」可是又三心兩意「吾欲殺此老賊,奈是父子之情,恐惹後人議論。」此時王允譏笑曰:「將軍自姓呂,太師自姓董。擲戟之時,豈有父子情耶?」於是呂布:「非司徒言,布幾自誤!」

這就到了最後遊說關頭,「將軍若扶漢室,乃忠臣也,青史傳名,流芳百世;將軍若助董卓,乃反臣也,載之史筆,遺臭萬年。」

一番安排後,董卓被呂布刺死了。可是兩千年下來,好像呂布並沒有流芳百世,也沒有遺臭萬年。不過這八個字後來被廣泛引用,遺臭萬年是臭之極致,百世是芳之最高境界。

20171226-《壯游書海》書封。(玉山社提供)
《壯游書海》書封。(玉山社提供)

*作者為前監察委員,本文選自作者新作《壯遊書海》(玉山社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