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鴻觀點:逃出鬼門關的確診者,真的「康復」了嗎?

2021-06-28 06:50

? 人氣

作者指出,新冠肺炎的醫學研究為絕佳科目,過去疾病的規模都難以與新冠疫情比擬。(示意圖/取自Unsplash)

作者指出,新冠肺炎的醫學研究為絕佳科目,過去疾病的規模都難以與新冠疫情比擬。(示意圖/取自Unsplash)

新冠疫情出現以來,「超前部署」變成一個老嫗都可琅琅上口的時髦名詞。超前超量購買疫苗是「超前部署」;多買一些口罩酒精泡麵也是「超前部署」;隨行出國「超買」洋菸,當然也是「超前部署」。正經事不幹,狗皮倒灶的事大內宣說成「超前部署」,真是「士大夫之恥是謂國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甚麼才是真正的「超前部署」?

以下我們來看看,甚麼才是真正的「超前部署」。

截至目前全球1.79億人已確診新冠;死亡人數387萬人。確診新冠之後,大多數的病人慢慢就「康復」了,但他們真的康復了嗎?顯然不是,新冠可不是一般流感或出麻疹,得了有的還終身免疫。相反地,臨床指出大量感染新冠的病人在從新冠疾病的初始階段康復很久之後,仍繼續出現一系列症狀。這些症狀通常被稱為「長期COVID」,包括疲勞、呼吸短促、「腦霧」、睡眠障礙、發燒、胃腸道症狀、焦慮和抑鬱,可持續數月,範圍從輕微到喪失行為能力,在某些情況下,新症狀會在感染後出現或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

美國國衛院耗資150億美元推動「長期COVID」的研究新計劃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院長Francis S.Collins博士早在今年2月23日就宣布一項重大的新計劃,以確定感染新冠者在幾週內無法完全康復的個人的原因以及最終的預防和治療方法。哈佛醫學院Beth Israel Deaconess醫療中心神經內科認知神經科的馬修·J·伯克(Matthew J Burke)教授等人並在2021年6月18日柳葉刀(The Lencet)醫學期刊發表的 <長期的新冠暴露了醫學的盲點> (Long COVID has exposed medicine's blind-spot)指出,2021年2月23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宣布了一項耗資150億美元的新計劃,以支持所謂的「長期COVID」的研究和資源。這些研究不論從造福新冠確診「康復」者而言,或是做為未來的「新商機」(全球有將近兩億人市場,還不間斷上升中)而言,這才是典型的「超前部署」,大家都看見的投資項目,還算「商機」嗎?台灣的生化藥學家呢?有沒有想到要為新冠確診「康復」的病人做點甚麼呢?台灣的各大醫院,當然他們忙著招呼眼前的新冠確診病人已經不可開交了,但是台灣那些14,150(確診)扣掉570(死亡),至少有13,000名「康復」的病人都沒有出現上述的「後遺症」嗎?極可能他們都被當成「非緊急」病人晾在一邊了。政府和醫院只能對他們說:「恭喜你沒死,在家好好待著,別亂跑!」嗎?

確診者預後出現精神上、神經上的全身症狀

今年,在科學關注、公眾評論和媒體對「無法解釋」的慢性醫學症狀(無論是否感染後)的報導超過過去十年總和。事實上,從新冠大流行中出現的最令人擔憂的事件就是「長期COVID」的困境。在越來越多的病人中發現了長期新冠感染的急性後遺症,他們報告了新冠感染後的一系列症狀,這些症狀持續存在、使人衰弱,且尚未通過已知或可測量的機制得到充分解釋。這些症狀尤其表現在精神方面,包括疲勞、認知困難、情緒失調、頭痛、失眠、頭暈和各種其他神經、神經精神、自主和全身症狀。即使是不需要住院或醫療護理的輕度初始感染,病人也會自述了這些症狀。許多醫生報告說在 新冠之後出現了此類症狀,這進一步支持了最初的發現,即長期存在COVID症狀並且可能使人虛弱。豈知,世界各地的媒體有的還以「陰謀」和過度關切強調了這個話題的複雜性。這種論調和語氣與犬儒主義形成了相對鮮明的對比。

憂鬱情緒(圖片來源:Sam Moqadam@unsplash)
作者指出,「長期COVID」為從新冠疾病的初始階段康復後,仍可能持續出現的一系列症狀。包括疲勞、呼吸短促、睡眠障礙、發燒、胃腸道症狀、焦慮和抑鬱等。(示意圖/取自Sam Moqadam@unsplash)

「長期COVID」的症狀診斷仍有爭議

當然,也有許多人指出,新冠後病人自述的一系列症狀並不是長期COVID所獨有或特定的。在神經病學、風濕病學、傳染病學和其他次專科診所,經常會遇到具有類似的慢性症狀的病人。一些病人會出現類似的感染後發作,而另一些病人則自述其他潛在的觸發因素,對於一些病人來說,根本沒有「可識別」的觸發因素。不幸的是,對於大多數這些症狀,沒有經過驗證的客觀生物標誌物來幫助診斷或量化測量異常結構狀態。事實上,傳統的血液檢查或腦部掃描還不能可靠地識別出可能導致這些症狀的大腦和腦-身體功能中斷的原因。因此,存在兩種廣泛的可能性來解釋「長期COVID」可能適合這個複雜且有爭議的領域。

為生理學和心理學相互矛盾的解釋打開閘門

首先,新冠被觸發感染後過程,是以不同於以前遇過的病人的獨特方式產生持續症狀的。儘管這在傳統上會違背「奧卡姆剃刀」(Occam's razor),即指傾向於簡單、統一的解釋(favouring simple, unifying explanations)等指導原則,但我們不能忽視新冠的許多首見病理機轉、它對ACE2受體的使用(類似於 SARS-CoV)以及特別積極的相互作用已經在一些病人的大腦、其他器官和血管中觀察到。

其次,長期的COVID可能是神秘的、無法解釋的、慢性症狀類別(感染後或非感染後)的例證,並且可以通過與其他病人中看到的症狀類似的機制起作用。梳理這一點的主要問題是,儘管有大量病人的較長病史,後者仍然知之甚少,並且構成了醫學上最大的盲點之一。不確定性的集體真空為許多不同的疾病概念、診斷標籤以及從純粹所謂的生理學到純粹所謂的心理學的相互矛盾的解釋打開了閘門。

開啟科學和醫學的最終前沿領域

從生理學解釋開始,一些模型展示了炎症或免疫介導的級聯反應,這些級聯反應可能將重點放在給定的觸發因素上(例如,感染的性質及其與宿主的相互作用)。而傳統的心理學理論非常重視心理因素以及這些症狀群與壓力反應和焦慮的身體表現之間的潛在重疊。或者,當代神經精神病學模型將這種極化呈現為錯誤的二分法,並強調了易感因素的潛在重要性,包括遺傳和心理社會因素,這些因素可能導致大腦或腦-身體迴路和網絡功能障礙,然後與潛在的觸發事件相互作用。

關於這個主題的每一個提議的解釋都有差距,它們不一定是相互排斥的假設。病人之間也可能存在很大的異質性,亞群在這個範圍內的不同點。大腦如何通過複雜的神經、神經激素和神經免疫軸在自身內部和身體之間建立聯繫,這是科學和醫學的最終前沿領域之一。我們仍然不完全了解這些相互作用在正常情況下是如何發生的,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完全了解它們何時會出錯?不幸的是,不是謙虛地接受這些互動的複雜性並鼓勵合作,相反的意見往往被猛烈地捍衛,造成深刻的分歧。

大量且不斷增加的長期症狀新冠病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窗口

目前,最重要的是在沒有假設的情況下研究長期COVID,並詢問有關新冠的潛在獨特因素,這些因素可以解釋為什麼這些症狀似乎以特別高的傾向被觸發。新冠大流行和大量(且不斷增加)的長期症狀病人為研究這些症狀、它們的相互關係和令人費解的發病機制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窗口。這個重要的話題終於得到了關注,即使這條研究線沒有得出明確的答案,我們也有信心在這個領域會有有價值的新見解。我們不應該關心什麼最終是對的或更對的,錯的或更錯的;我們應該關心越來越接近可靠。

為尊重病人醫療自主,病人及其家屬或委託人,可選擇接受安寧緩和醫療。(圖/truthseeker08@ pixabay)
新冠肺炎的流行及大量且不斷增加的長期症狀病人,為其疾病的相關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窗口。(示意圖/取自truthseeker08@ pixabay)

健康記錄和衛生系統大數據提供絕佳的研究

這是一個空前的醫學研究絕佳的科目。歷史上任何一次的瘟疫,在規模上或有可與當前新冠疫情比擬的;但是新冠的倖存者「康復隊伍」的數量之大是空前的;更重要的是新研究支持跨研究合作和協調的多學科研究人員聯盟一起多科整合。該計劃還將支持兩項補充研究:

一、來自電子健康記錄和衛生系統數據庫等資源的大數據研究(這是歷史上的瘟疫所沒有的研究模板),這對於了解有多少人受到影響以及哪些因素有助於恢復至關重要。

二、研究生物標本以了解大腦和其他器官的損傷。

新冠的倖存者正在締造醫學史極具價值的一頁,NIH院長Francis S.Collins指出他要特別感謝:「那些尚未從新冠感染中完全康復的病人的貢獻,他們提供了他們的經驗和見解來引導我們走到這一步,包括那些患有其他病毒後感染的病人。通過新的研究計劃,我們現在要求病人、醫學和科學界共同幫助我們了解新冠感染的長期影響,以及我們如何能夠預防和治療這些影響。」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作品集詳見JOE書房

喜歡這篇文章嗎?

鄭春鴻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