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新南向辦公室年底熄燈,挫敗?成功?

2017-12-18 07:30

? 人氣

前新南向辦公室主任黃志芳今年2月接掌外貿協會,現在辦公室要熄燈了。(陳明仁攝)

前新南向辦公室主任黃志芳今年2月接掌外貿協會,現在辦公室要熄燈了。(陳明仁攝)

上周總統府公布新南向辦公室明年起「解編」,外界的疑惑是新南向到底要如何走下去?解編到底代表成功還是挫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府方說法是因新南向政策已從任務規劃階段進入全面推動階段,未來總統將透過國安會的「經貿戰略會談」掌握新南向,同時由「行政院新南向政策推動專案小組」繼續推動落實相關工作。總統府說其「階段目標比預期更早完成」,所以顯然是「成效卓著」。

不過,外界很難清楚說出什麼是「階段目標」;就數據上來看,也似乎很難證明新南向已有成效。

日前來台觀光客數突破千萬人,是連續第3年破千萬;從來台觀光國家來看,雖然陸客大減,從過去占比的40%降到25%,但來自其它國家的觀光客增加,因此總人數仍能破千萬。對此,觀光局說: 「這是由於新南向策略奏功,加上東北亞及歐美旅客都有成長」。似乎印證新南向的成功,所以新南向辦公室熄燈說「完成階段性任務」是有道理。

但想想當初推出新南向的目的吧,最重要的是要把對中國出口的高比例倚賴降低,分散到其它國家─特別是與台灣地理上相近的東南亞。今年6月在一場「新南向政策:商機與展望」國際研討會上,官員引用對東協出口1-5月成長7.5%為例,認為新南向取得初步成效。而到11月為止,台灣對東協主要國家出口更增加了11.8%,似乎新南向的「成果斐然」。

單看此數據是可得到此結論,不過,出口的成長看不太出來是政府的新南向,作出什麼特別又偉大的政策的成果;倒很明確的是去年起全球景氣回升,才是對東協出口大增的原因。看看同期台灣對美國成長14.56%、對歐洲成長9.99%、日本增加8.93,大概就知道這是全球因素。

更重要的是,同期台灣對中國(含香港)的出口,成長率是16.77%,反倒比政府喊得死去活來的新南向地區成長率高。不是說新南向就是要減少對中國的出口依賴嗎?

再以來台的觀光人數中,東南亞國家大幅增加來說,撇開政府是否有補貼的爭議不談,觀光業某個角度而言,就是台灣服務業的對外出口。不過,東南亞觀光客的消費能力低於陸客,依照全國商圈總會的資料,東南亞客日均消費約台幣800至1000元,陸客約3000至4000元。而從免稅商店的資料看來,陸客自由行在免稅商店一人消費約1.5萬台幣,超過第二名日團的一人3千元水準,較之東南亞觀光客就高出更多了。因此,就整體產業而言,恐怕是得到的難補失去的份額。

蔡政府的新南向,原來就有某種程度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壯烈」。想要以新南向取代對中國的出口與投資,實務上原本就困難,因為違背基本的經濟法則。貿易理論中的「地心引力」理論早已說出,貿易額高低與經濟規模成正比、與地理遠近成反比。

台灣距離中國只有一海峽之隔,中國已經是全球第2大經濟體,想降低台灣對中國出口,難矣哉。看看中國鄰近國家的最大出口市場,幾乎無一例外是中國即可知─且占比遠高於其它國家。韓國對中國的出口比重就也占到近3成左右。而美國周圍的國家亦同樣都以美國為最大出口市場,加拿大出口美國比重甚至占到7成左右。這就是「貿易地心引力的威力與結果。

再以實際數據看,提倡新南向者說中國經濟放緩,而東協則「正要起飛」,只是數據未能證明此說。中國雖然經濟降速,告別過去兩位數高成長時代,但經濟成長率仍在6.5%到7%之間,而整體東協今明兩年的成長率預測值是在5%左右。以經濟與市場規模來看,中國經濟規模達11兆美元,進口市場規模2兆美元;東協經濟體規模為2.5兆美元,即使加上印度的2.2兆,還是不到中國的一半。再就平均國民所得來看,中國目前居「中等所得」的有利點,其平均國民所得今年可超過9000美元,但東協國家則是從1100美元到1萬美元不等,消費力當然中國遠高於東協。

因此,新南向想以東協取代中國,原屬荒誕;許多早在東協投資紮根的台商,是否會繼續增加投資,牽涉到其佈局與判斷,政府政策難左右。政府成立新南向辦公室、喊喊新南向,如果可能就為廠商在東協國家多爭取到權益,但成效不必寄望太多。因此新南向辦公室這個當初有因人設事之嫌的「違建」拆除,應該值得肯定;至於「階段目標比預期更早完成」這類話就聽聽即可,不必太當真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