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長空觀點:美中台戰略競合架構重組的力、時與勢—兼論台灣圖存的近程策略

2021-06-08 07:00

? 人氣

面對對手實力的不斷增長,以及美中兩強一旦爆發軍事衝突可能對全球造成的災難性後果,美方不得已須對「是否馳援台灣」抱持慎之又慎的態度。而此種猶豫不決,甚至是牽扯眾多前、現任高階政軍官員的冗長辯論,反映的是美方對自身實力的不再確定、是否堅決抗中的舉棋不定、對區域盟友是否伸援的高度懷疑,以及對台灣內部政治局勢是否將進一步激化,進而將美國捲入一場毀滅性大戰的深度憂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換言之,拜登政府目前維持「戰略模糊」政策,與其說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抉擇,倒不如說是在重重條件設阻下,現階段不能也不願改採「戰略清晰」,卻也沒有「壯士斷腕」,斷然捨棄台灣,藉以收攏、重整其印太防線的決心。這種各方勢力拉扯下的階段性妥協,其實在中國、乃至國際社會眼中,已經是美方力量與決心雙雙下降的表現。此時,中國是否將如史丹佛大學知名教授Niall Ferguson所言,如同其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般,將美國視為「紙老虎」,進而在自認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採取攻勢作為「戳穿」美方勉力維持的「戰略模糊」策略,是目前眾多討論較未涉及、或者尚且不願直面的關鍵議題,但這偏偏是身處台灣的我們所不能迴避的。

中共武力犯台的時機選擇

過去數年間,唯一曾就此提出具體時間點、且發言者具有一定權威性的預測,當屬前述前印太司令戴維斯上將的「六年內犯台」假說。由於他並未在該場合進一步說明是如何得出六年此一結論,外界只能紛紛提出自己的臆測。目前許多人的解讀是,戴維斯上將的立論基礎為距今六年後的2027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一百年」,而「收復台灣」恰恰是紀念此一重要歷史時刻的最佳獻禮。但光是為紀念一個歷史節點,中國領導人就要冒著極大的政軍風險,做出武力侵台的重大決定,坦白說令人難以想像。而上述假說也與許多評論者認為「中國自認時與勢站在自己一邊」的看法不符。

在此,筆者提出幾個可能促成「中共在未來數年內武力犯台」的因素。但必須先明言的是,由於中共武力犯台的決定牽涉眾多變數,論述時難免遇到討論跨度較大、存在一定假設與簡化的情形,未盡周全之處,尚請方家賜教。

首先,對中俄關係的預期,應該是中共是否對實踐武統存有急迫感的關鍵之一。縱然中俄兩國在北極、中亞等議題存在分歧,但兩國間「雖無同盟之名,卻有高度合作之實」的關係,是彼此可以背靠背面對自身戰略對手的重要憑藉。譬如,俄羅斯總統普丁在2014年悍然發兵自烏克蘭奪回戰略要地—克里米亞,面對北約的進逼、歐美國家的制裁,中國低調卻堅定的支持,使俄羅斯不至腹背受敵,得以專心應處西側的挑戰。而中國對南海的主權主張與海洋權利聲索,在2016年遭受國際仲裁庭近乎全面否定的重大打擊,也是憑著俄羅斯等友好國家的支持,得以擺脫「千夫所指」的孤立局面。由上述案例可知,自1996年4月延續迄今的「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分別是中國面對印太地區、俄羅斯面對東歐與中亞的重大支撐所在。然而,普丁總統生於1952年,習近平主席生於1953年,放眼未來五至十年,兩人都將是七旬以上的耄齡,逾此期限,兩人能否各自控制國內情勢,其後繼者能否持續緊密協作,俱在未定之天。也就是說,一個能在西邊為中國牽制北約成員國、也能在東邊威懾日、韓的俄羅斯,很可能在未來數年內弱化,甚至隨其領導者更迭,成為中國外部戰略環境的重大負面變數,這是中國領導人在謀劃其對外戰略時所不得不考量的因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