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臺灣雙語教育下「天龍地虎之別」的困境

2021-06-28 05:50

? 人氣

修法放寬外籍教師限制,有助於雙語國家政策目標達成。(示意圖,東新國小提供)

修法放寬外籍教師限制,有助於雙語國家政策目標達成。(示意圖,東新國小提供)

為提升國民的英語能力以增加國際競爭力,賴清德副總統在時任行政院長2018年曾指示,以2030年為目標,打造臺灣成為「雙語國家」。蔡英文總統亦明示「2030雙語國家」的目標。雖然我國的雙語教育不等於是英語教學,但不可諱言地,在發展雙語教育之前,英語教育是一個無法逾越的過程,英語教學是發展雙語教育的基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學習落差、教學時數排擠等問題,如何解決?

然而,教育部自從去年開始實施108課綱,讓英語課從國小一年級開始教授,就存在幾個問題。以雙北為例,學童自國小一年級就有一週兩堂的英語課程。不過,家長的社經地位與重視英語的程度,對學童的英語學習有莫大的影響。有些學生放學回家後,也許父母在家會使用英語與之交談,或是將他們送到掛有「以英語為第二語言」(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ESL)課程的補習班密集地加強英語學習。

根據一些小學老師反應,這些經過以英語為第二語言課程補習的孩子,有些英語口說程度的確比其他同學好,但對於體制內正規課堂的學習態度變得較馬虎,甚至以應付的心態寫作業。老師們抱怨難以教導這些學生學習國語課的注音符號和漢字等基礎項目。此種語言間的排擠效應,在新加坡的情形則是極為明顯,新加坡華裔青年他們的英文流利,中文卻不好。

由此可見,學校施行雙語教育,首要解決的是對於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目標語)教學的排擠效果。另一方面,學校也必須謹慎處理對於本地各族語可能造成的排擠,甚至削弱華語的普及性和精確性之可能。學校對教師、學生的課程規劃與配套應該有家長端的相關分享會與說明會,裨益家長充分瞭解。除了學校,相關教育單位也應提供家長可參與的會議或取得的資源,親、師、生三方共同成長也不容忽視。

其次是學習落差的問題。顯而易見地,我國在實施雙語教育的過程中出現了「天龍型」與「地虎型」的孩童。天龍型的學生在課外有多餘的時間學習英語,或是直接就讀於國際學校,浸潤在說英語的環境,因此英語口說程度佳,卻有可能因此對其他課程興趣缺缺。地虎型的孩童因接觸和使用英語的機會不多,自然英語不好。孩童天龍、地虎的差距,除了在城鄉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資源豐富學區與資源匱乏學區之間,還有一個差距是在小學班級課堂內部。同班之內的學生也有天龍、地虎之別,英語科老師在教學上時常忽略屬於後段的學生,這些學生人數規模或許不足三分之一強,但已形成班內嚴重的英語能力差異。

由此,催化之後到中學形成的強弱兩極更加明顯。國內天龍型的孩童畢竟占少數,地虎型的孩童占了大多數。他們處於「以英語為外語」(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的學習環境中,且生活環境可能接觸更多的鄉土語言,例如,在家與長輩用臺語(閩南語)交談,鄉土語言對他們而言生活實用性比英語更強。因此有些對於學習英語興趣不高,英文的課業表現也不甚理想,將來當面對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或全英語授課的教學方式教授其他科目時,猶如鴨子聽雷,恐會加速他們提早放棄課業。

尤其在進行學科與語言整合時,除了各科的上課教材外,各領域免費的英文讀本和英文資源平臺也要跟上規劃,特別是文學、社會、科學等,大量地提供隨手可得、符合各年級的閱讀輸入材料,是在以英語為外語中營造小型「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環境的有利模式,同時也是提供相對上比較弱勢的家庭孩童,在學習英語上一個比較公平的立足點。對於弱勢孩童,教育資源(如5G網路建置)應重點放置於偏鄉,才能避免城鄉差距越來越大。

有效的英語學習應自然沉浸在環境裡

英語教學界通常以英語為「目標語」,在學習的環境內分為「以英語為第二語言」(ESL)及「以英語為外語」(EFL),上述也概略提到。

在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環境中的學習者,離開學校課堂後,仍處在「目標語」的環境中,因此可藉由課堂上所學到有限的「目標語」聽、說、讀、寫技能來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如:看路標、電視、報紙、廣告、聽廣播、待人接物、與陌生人互動等,在在都提供了學習者大量的真實語料。此外,以英語為第二語言情境中的教師或學校,可藉由各種方法,讓學生跟英語母語者頻繁互動,有效地將英語學習由教室延伸至學校外的整個社區或社會。

相反地,在以英語為外語環境中,學習者獲得「目標語」輸入的機會通常僅限於課堂,其來源主要是教師與教材,與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環境中相較,量少、單一且難以運用於課室之外。學生出了課堂,便回歸其母語環境,即使英語教師善用課堂的每一分鐘,其「目標語」的輸入量仍有限。

英語教學者克拉申(Stephen Krashen)於1983年提出「習得」(acquisition)和「學習」(learning)的區別。他認為,發展第二語言的首要方法是「習得」,它取決於實際在溝通的語言運用。在這個意義上,如同第一語言的習得,是一種「自然的方法」,其特徵是自然、直覺且近於潛意識,例如:學習母語。

第二種方法是憑藉「學習」。「學習」的特徵則是有意識且刻意的反覆練習、記憶,例如:早期學校的英文文法、單字課。「學習」常流於形式,又常涉及大量(如:文法、拼字)糾正,可能會導致學生的興趣減低,這些是教學者須多加留意的。

雙語師資應大量培養本地教師為主

除了學習環境之外,雙語教育的實施,師資是極大的問題。雙語師資從成本及現實面考量,應以培養本土教師為主,外師為輔。外師可採遠距互動教學,大量培養本地教師是充實師資的關鍵。雙語教育和雙語社會,是我們自己的,不是外國人的,我們共享相同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生活,樂意長期耕耘,這不是來臺灣當過客的外籍教師可以勝任的。

教育部應該加速高教系統培育專業的雙語教師,整合利用有師資培育體系的大學各系之強項,解決過渡時期的資源不足。另一方面,培養種子老師,成立巡迴雙語團隊到各校做評鑑及協助,尋找及研發有效的教學教法,建立臺灣公立學校與國際學校的交流等,皆為可採行之法。

未來營造「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環境的兩面向

綜上所述,未來在營造英語為第二語言環境應注意兩個主要面向:一個是社會和家庭的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環境;另一個面向,則是學校英語教育當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為目標。臺灣的英語教育長年以來是以英語為外語為主,如何轉變和改善,是基礎工作。

整體來看,如何全面改善英語教育的課程、師資、教材和教學法,是在現階段比雙語教育更為重要,也是進入雙語教育前必先做好的基本功。現今距「2030雙語國家政策」不到十年,政府如何將臺灣以英語為外語的環境轉化為第二語言的環境,裨益我國孩童在日常生活中「習得」英語,為當務之急。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