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高三下」的爭奪,該判給高中或大學?

2021-06-07 05:50

? 人氣

圖為大學暨技職校院多元入學博覽會,此吸引不少應屆高中生、家長前往參觀。(示意圖,蘇仲泓攝)

圖為大學暨技職校院多元入學博覽會,此吸引不少應屆高中生、家長前往參觀。(示意圖,蘇仲泓攝)

自廢除大學聯考,改採多元入學方案之後,二十年來,所謂「多元」,可歸納為「考試分發」及「非考試分發」兩大部分。多元入學方案的精神,主要是由「非考試分發」來彰顯。再者,因政策引導,以「非考試分發」就讀大學的學生占比,110年已將近75%(繁星推薦16.7%,申請入學57.6%),就此推估,每年二月至五月應有九成以上的應屆畢業生陷入「準備高三下學期課業」、「準備七月初的指定考試科目」,以及「準備個人學習檔案和模擬面試」的多重壓力,不少人因而左支右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該怎麼拿捏、取捨呢?

在時間有限之下,當「日常課業學習」與「升學應考競爭」二者衝突時,排除「準備高三下學期課業」這個「阻礙」,專心於更為迫在眉睫的後者,應是多數人的理性抉擇。怎麼做呢?比較有遠見而果敢的方法是:將高三下學期課業進度,提前在寒假或上學期完成,下學期一開學即全面進入「準備升學模式」。如果學校欠缺這等遠見,或者堅持教學正常化,就會有學生自力救濟,自行放鬆或放棄高三下學期課業。反正能畢業就好!況且按目前制度,就讀大學的入場劵是「校系錄取通知書」,而非「高中畢業證書」,即使沒拿到畢業證書,幾乎無礙於升學。

實際上,早就有非常多的老師和學生進行以上的理性盤算和超前部署,精熟繁星、申請入學等競賽規則,將全副心力優先投注於名額早已占多數,但必須特別準備學習歷程檔案、模擬面試的「非考試分發」管道,企求勝利。許多公、私立高中甚至發展出不為外人道的獨門手法,無往而不利,屢創佳績,且大肆宣傳,以利招生。

還有另一種的數據分析,也可以解釋為何多數老師、學生對於「非考試分發」,會如此「瘋」?前面所說目前各種「非考試分發」名額已占多數,以「考試分發」就讀大學的學生約只剩25%;但是,在各地的指標性高中(或所謂明星高中),卻可能有高達50%以上學生最後是以「考試分發」就讀大學的。矛盾嗎?其實沒有。從這樣的數據分析可得知,參加七月初「指考」的考生,平均實力是比較高的,而且他們的毅力、成就動機也是比較強的。換言之,若要爭取考試分發的名額,遇到高手的機率會比較大。對多數非指標性高中學生而言,儘早把握二月至五月,在時序上較先出現的各種「非考試分發」入學機會,不僅合理,可能也是必要的。

以上,是從「現實面」所做的考量。整個名額分配和競賽規則既然已是這樣,依此積極準備,只好放鬆或放棄高三下學期課業,這是何等「理性」!

但這種被部分人士認定為「只追求升學現實利益,罔顧學習意義」的心態,正是所謂「升學主義」思維。經由這樣的批判,進而呼籲收復二月至五月「失土」,讓高中三年完整學習的聲浪,這幾年益發高漲。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