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台灣匯率持續升值之思考—對照全球金融海嘯與疫情之年的差異

2021-05-15 06:10

? 人氣

2020-2021年全球大疫之際,美聯儲QE與聯邦政府大額度財政刺激措施形成的外溢效果,使美金資本大量湧入台灣。(美聯社)

2020-2021年全球大疫之際,美聯儲QE與聯邦政府大額度財政刺激措施形成的外溢效果,使美金資本大量湧入台灣。(美聯社)

2020-2021年全球大疫之際,美聯儲QE與聯邦政府大額度財政刺激措施形成的外溢效果,使美金資本大量湧入台灣,新台幣面臨持續升值之壓力,去年年底突破28.5,為1998年以來新低。而後新台幣兌美元一路上探至27.8附近,引發時人對台灣出口貿易利潤縮減的擔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鑒於此,筆者將從國際金融環境和台灣內部環境兩個層面考察,並對照2007-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的情形,探究此類擔憂的必要性,以及對於新台幣而言,眼下更需要擔憂的到底是什麼。

2008與2020年國際金融環境的差異

1. 美元荒產生的原因和銀行體系的抗風險能力不同,造成美聯儲QE政策進場動機不同

(1) 金融海嘯

2007年美國次級房貸違約率持續走高,金融機構間彼此相互懷疑對方正面臨資產回贖和停損壓力,同業之間拆借融資態度遂轉趨保守,全球銀行體系間緊收流動性,進而造成企業間持續融資困難,在國際貿易體系下爆發大範圍違約事件,相關企業的股票、債券估值下調,引發後續資本市場的持續動蕩。

當時美聯儲的QE政策,主要目的是緩慢修復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間拆借融資體系,收購不良資產以減輕金融機構的資產回贖和被迫停損的負擔,進而重新打通貨幣政策傳導路徑,帶動實體經濟復甦。

(2) 疫情時期

去年3月初產生的美元荒,主要與當下一起黑天鵝事件有關:沙烏地阿拉伯與俄羅斯石油減產協議產生重大分歧,造成國際油價暴跌,致使中東主權財富基金從美國市場撤回大筆資金,進而產生一次性的短期美元流動性枯竭。但自金融海嘯以來,各國對銀行業加強監管,巴塞爾協定亦對銀行資本適足率要求提高,此次銀行業反而能夠有充足的流動性來應對與緩衝。

武漢肺炎造成全球石油需求下滑,沙烏地阿拉伯與俄羅斯的爭端又引發油價暴跌。(AP)
沙烏地阿拉伯與俄羅斯石油減產協議產生重大分歧,造成國際油價暴跌,致使中東主權財富基金從美國市場撤回大筆資金。(示意圖,AP)

美聯儲此時QE的進場,目的主要在於穩定當下的金融市場信心,另一面則是為疫情可能造成的實體經濟封鎖做好準備,讓企業主在這段時間,能夠擁有暢通的融資管道以維持基本的流動性和運營能力。

2. 美國聯邦政府財政刺激力度不同

(1) 金融海嘯

當時美國的儲蓄與投資缺口相當於GDP的6%-7%,並且後續這個缺口在不斷擴大,而美國在那場金融海嘯的財政刺激規模,大約只佔了GDP的4%-5%。

(2) 疫情時期

眼下美國的儲蓄與投資缺口約為GDP的3%-4%,但財政此規模卻已經超過GDP的10%。金融時報採訪美國前財長薩摩斯時,他曾表示:“觀察那些輕鬆加到數萬億的支出,我發現了一個風險,即注水遠遠超過浴缸尺寸……相對於GDP缺口而言,現在的刺激已經是2009年的5-6倍,就連2009年刺激措施的最極端批評者,也不會說它應該擴大5倍。”

2008與2020年台灣內部環境有所不同

1. 股市方面

(1) 金融海嘯

當時台灣金融體系受系統性風險牽連,台股大盤在金融海嘯初期3個月左右的時間,從8/11的7300點高位跌至11/20的4080點;2009/4/1美聯儲開始第一輪QE的第2階段,台股到9/8重新站回7300點。

時至隔年9月,美聯儲的第二輪QE政策宣示期間,台股大盤才正式站穩8000點,在第二輪QE正式實施期間(2010/11-2011/6),台股大盤雖短暫升至9000點,卻於一個多月內迅速回落到8200點附近,此後便一直再難有突破。

股市 投資 市場(pixabay)
當時台灣金融體系受系統性風險牽連,台股大盤在金融海嘯初期3個月左右的時間,從8/11的7300點高位跌至11/20的4080點。(pixabay)

(2) 疫情時期

2020/1/20春節封關前台股站穩12000大關,在美聯儲3/3-3/15的緊急降息期間,台股大盤一度跌破10000大關,在3/19來到8600的相對低點。但在3/23美聯儲宣佈無限QE後,台股於7/6重新站回12000關口,距離春節封關前的高點尚不到半年;11/9突破13000點,12/4突破14000點,今年1/5突破15000點,十幾日後的21號站穩16000關口,並向17000持續上攻。

2. 銀行體系方面

(1) 金融海嘯

觀察台灣當時的金融市場隔夜拆款利率,在2007年中旬便已受到北岩銀行流動性危機的波及,島內隔夜拆款利率在5月底時,2-3天的時間內便出現1.7%飆升至3.9%的異常現象,顯示當時的台灣銀行體系中,已發生流動性不足之問題。

(2) 疫情時期

台灣隔夜拆款市場利率始終維持在穩定,從2016年中旬開始,便長期在0.18%-0.19%之間波動,即使在3月初美元流動性緊缺的過程中,金融隔夜拆款利率依然穩定在0.17%附近,顯示台灣金融體系穩定,貨幣市場未發生明顯的流動性不足。

3. 總體經濟方面

(1) 金融海嘯

自2008年Q3起,經濟成長率連續四季為負,製造業生產指數年增率與外銷訂單年增率,皆在2008年10月呈負增長態勢,並在隔年1月分別達到-45.43%與-41.68%的增長低點,直至9月後才轉負為正,歷時近1年;失業率更是一度從2008年5月的3.81%飆升至同年的8月6.13%,直至2014年4月才回落到4%以下。

(2) 疫情時期

經濟成長率從2019年底的3.69%跌至2020年Q2的0.35%後,迅速在Q3反彈至4.26%,Q4更是達到5.09%的增長速度;製造業生產指數年增率和外銷訂單年增率,雖在1月短暫出現-0.46%和-12.8%的萎縮,但後續便一直呈持續穩定的增長態勢,2020年二者皆達到2010年以來增幅的相對高點;失業率雖從年初的3.64%短暫升至5月的4.07%,但隨即在後續8個月內回到3.66%的相對低點位置。

美國的新冠疫情一直沒有趨緩跡象,使得身處最前線的醫療人員承受莫大壓力。圖為加州紀念醫院的加護病房。(美聯社)
美國的新冠疫情嚴重。圖為加州紀念醫院的加護病房。(美聯社)

結論

針對以上談及的事實和數據,筆者歸納出了三點論述,來回答文章開頭所提出的問題。

首先,美聯儲此輪QE的實施,所要解決的問題癥結點不在金融體系本身,而是要在抗疫疫苗普及、主要經濟體全面解封前,穩固金融市場信心。依此邏輯我们可以合理預期,一旦上述問題得到解決,再配合銀行間本就健全的貨幣市場體系,實體經濟的復甦將會比金融海嘯時期要快得多,美聯儲可能會較為快速轉變現下的貨幣政策態度,進而造成台幣貶值壓力。

其次,各主要經濟體,尤是美國聯邦政府超乎往常的巨額財政刺激,會是未來新台幣轉升為貶的重要因素,這個問題我們要從兩個層面來探討。

若刺激計畫奏效,美國實體經濟得到提振,必然會推動國際間工業生產、基礎建設原物料的價格,據此背景,台灣雖然在去年防疫有成,實體經濟未受嚴重打擊,但大宗原料商品價格的抬升,會讓國內許多企業的生產成本提升,利潤縮減。相較於美國經濟的快速復蘇,資本可能會出於相對報酬率的考量離開台灣,湧入正處在高速增長、恢復生產的美國。

若刺激計畫未奏效,真正透過消費而流入實體經濟的資金,低於該刺激計畫的預期,造成實體經濟未能恢復到預期水準,股市資金反而節節推升,一旦美國金融市場中,各類資產被重新估值審視,將會對美國金融體系造成動盪,繼而引發對於資產拋售和債務違約的擔憂,美元流動性枯竭可能再次到來。

綜此,美國的財政刺激措施,無論出現上述何種情況,鑒於台幣兌美元此時所處的歷史相對高點(約27.9左右),未來更有可能面臨的反而是外資出走與貶值的壓力,台股市場亦會面臨修正回調的風險。

最後,台灣銀行體系內不存在流動性不足之問題,大量外資是出於相對報酬率的考量而流入台灣,並相當程度地帶動了台灣資本市場的繁榮,並不會造成島內金融市場的不穩,此乃相異於2008年的一大亮點;再者,此輪股市上揚的背後,有國內總體經濟基本面為支撐,且台灣防疫有成,失業率相較於其他歐美經濟體,得到很好的控制,加之國際間於疫情之年,對台灣資通訊產品需求暢旺,台灣製造業指數、外銷訂單皆交出亮眼數據,更是與國內2008年的低迷景氣形成強烈對比。

*作者為輔大歷史系、經濟系學士,目前就讀輔大金融碩士,曾在創投機構擔任產業研究實習生,現在上海某財經智庫的總體經濟研究實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