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觀點: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外推455公尺,所為何來!

2021-05-10 06:40

? 人氣

大潭藻礁與中油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工程(三接)。(柯承惠攝)

大潭藻礁與中油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工程(三接)。(柯承惠攝)

政府執意要在2025年達到「非核家園的目標」,今年6月到2025年5 月,核二廠與核三廠4部大型機組,超過400萬瓩將停止運轉,加上政府堅持不用的核四廠的270萬瓩,每年將減少530億度發電量,這些發電量以天然氣取代,每年需要進口約800萬噸的天然氣。政府規劃興建於大潭(3部)、興達(3部)、台中(2部),興建8 部總裝置容量971萬瓩大型燃氣機組。大潭3部機組中的2部,112.35萬瓩分別於2022年與2023年商轉。其餘6部機組共746萬瓩,於2024 ~ 2025年商轉。未來還有協和與通霄二期5部機組共590萬瓩。另外,民營嘉惠電廠一部51萬瓩的複循環機組會於2021年夏天供電,這些機組能否如期完工還有變數,最不確定的是台中火力電廠共260萬瓩的兩部機組,因台中市長堅持先拆後建而遲遲不能動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政府不經思索敲鑼打鼓的推出能源轉型政策,提出再生能源20%、燃煤30%、燃氣50%的發電配比,喊出「展綠、增氣、減煤、非核」的口號,認為以綠氣替代煤核是輕而易舉的事。展綠展了4年,再生能源發電比例未升反降,總比例不到6%,未來4年內要成長3倍,才能達標,有點痴人說夢。

再看增氣,複循環燃氣電廠施工期較短,可以在短期間內蓋好,但能否發電還要看有沒有燃料了!目前台灣有中油的兩座天然氣接收站,永安與台中,容量分別為1,050與600 萬公噸。經濟部能源局106年年底「能源轉型白皮書推動重點方案」簡報資料顯示,預估109 年的設備使用率為99%,但實績是108%,換句話說是燃氣的消耗量低估了近 10%。同一份報告說,2025年永安供氣量增加50萬噸 (2024年完工),台中增加700萬公噸(2023~2025年完工)。新建的中油桃園觀塘第三接收站將於2020年開始供氣,由50萬公噸逐步擴充到600萬公噸。再加上台電公司在台中與協和興建的兩座接收站的270萬噸,2025年的總容量為3,270萬公噸,預估使用率為72%。這個規劃看起來挺偉大的,但是真的如此嗎?

20210504-律師詹順貴(中)、中興大學教授莊秉潔(右三)等人4日出席「減煤、非核與生態兼顧支持 三接外推方案」記者會。(柯承惠攝)
律師詹順貴(中)、中興大學教授莊秉潔(右三)等人出席「減煤、非核與生態兼顧支持 三接外推方案」記者會。(柯承惠攝)

2020年11月,經濟部公布的「能源政策白皮書」中說, 2025年天然氣供氣量增為2,620萬公噸。2020年12月,中油在天下雜誌的廣告說, 2025年天然氣需求量必須達2,950萬公噸。如果3~4年後這些設施就要啟用,現在應該已經在施工了,但短短的一個月內,同樣是經濟部的數據,就差了330萬噸(12.6%),不禁讓人懷疑經濟部是不是狀況外。台灣使用天然氣另一個問題是安全儲量的問題,如果經濟部連接收站的容量都說不清楚,那安全儲量更不必說了,說了也是騙人。

8月28日台灣第一次舉辦全國公投的單獨投票,共有四案,基本上都是針對民進黨政策而來的,對民進黨政權造成壓力,要讓公投不通過最簡單的對策不是直球對決的辯論政策的優劣,而是降低人民投票的意願。民進黨政府日前宣布,為了保護藻礁,接收站外推455公尺,預算增加150億元,工期延2年半。在由側翼環保團體共同發表聲明表示接受,分化護藻礁的公民團體,帶動風向,降低公投投票的人數,同時減輕其他公投案的壓力。這是急就章的政治算計,絕非考慮周密的規劃。

首先,這150億的投資是不是能夠拯救藻礁,或者會造成其他的生態衝擊,能夠不經評估就草率為之嗎?目前天然氣接收站已經超載,而今年與明年接收站的供氣量是不會增加的。觀塘三接延遲到2025年才能供氣,大潭8,9號機與嘉惠二期的天然氣要從哪裡上岸!看來兩年內「氣」是增不上來了。「核」已非了,不可挽回,那「減煤」就只能暫且不表了。大林與林口5部大型燃煤機組都已燒滿燒足,中火燃煤機組絕對不能廢啊!台灣的電力系統的持續運作,就全靠中部人的肺了。

蔡英文的能源轉型政策已確定淪為口號,短期內台灣就要為此付出代價,中長期來看,影響國家競爭力最大的因素是溫室效應氣體排放減量的成果。台灣地狹人稠,又是獨立的電網,就算再生能源的比例可以提高到20%,甚至更高,但剩下來的還是要靠化石燃料啊!台灣要達到碳中和的目標,核能勢必不能放棄。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結果代表大多數的名眾是接受核能的。今年8月28日的「核四商轉」公投是「以核養綠」理念的實踐,「核四商轉」公投的通過,不能解決短期的問題,但可以讓台灣脫離能源困境的泥沼。

*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院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