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祥觀點:日本選邊站,美日台構築新長城?

2021-04-23 07:00

? 人氣

2021年4月16日,日本首相菅義偉與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舉行首次面對面會談。(AP)

2021年4月16日,日本首相菅義偉與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舉行首次面對面會談。(AP)

日本首相菅義偉和美國總統拜登16日在美國白宮會談,會後發表聯合聲明提到台海穩定的重要性。兩個國前一次在聯合聲明中提到台灣是52年前的事,這回重提有其重大意義。第二天,日本讀賣新聞、產經新聞、朝日新聞和每日新聞等大報頭版前所未見,清一色被「台灣」占據,可見事關重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日本與中國建交以來,對中國一向小心翼翼,這次的破天荒舉動,顯示日本鐵了心選邊站,決心緊抱美國對抗中國。美國拜登政府積極拉攏盟友共同抗中,拉台灣入局理所當然,這次美日聯合聲明「強調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勢所必然,唯緊接著加了一句「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應該是日本力爭在強硬表態對抗中國後搞點和稀泥,要墊一塊海綿墊,以緩和對中國的壓力以及後座力。

日本眼見周邊的中國強鄰日益壯大,對日本構成強大壓力,自惴捨美國之外,別無依怙,只有依靠美國才能抗衡中國;另一方面與中國貿易關係緊密經濟利益重大,所以也深明與中國鬧翻的後果承受不起。為了兼顧安身與利益,日本一直在美國與中國之間隨風擺盪,有所求或有所懼於中國時,就擺向中國,稍稍拉開與美國的距離;當美國需索的風強勁吹拂,就借力打力趨近中國。總體說來,屈從美國力量抗衡中國是其主調。拜登上任後強力要納編日本,日本親美的腳步必須挪移,更加貼近美國。但與52年前相比,美國與中國實力對比的優勢大減,日本與中國的經貿關係則大增,以致於投入美國更深懷抱之際難免惴惴不安,仍惦掛著先前已警告不要「狼狽為奸」的中國將會如何反制。

日本首相菅義偉4月16日到訪白宮,成為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第一位在白宮接見的外國領導人。(美聯社)
日本首相菅義偉4月16日到訪白宮,成為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第一位在白宮接見的外國領導人。(美聯社)

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日本最大貿易夥伴,日本從中國市場中獲利良多,去年疫情造成全球經濟萎縮,歐美國家重創尤甚,中國是日本對全球出口唯一獲得正增長的國家,這樣的夥伴如何得罪得起?只是釣魚台主權問題揮之不去,中國甚至打造了「海警法」為備用利劍,日本無奈央求美國將釣魚台納入日美安保條約的保護範圍,拉幫結派抗中心切的拜登政府當然首肯,從而加大了日本鐘擺倒向美國一方的推力與拉力。美日結盟關係深化之後,乃在聯合聲明點名中國,並且將焦點放在中國最敏感的台灣問題上,明顯不過就是要中國看著辦。

台灣問題確實敏感。1972年中日建交,中國放棄對日本的戰爭賠償要求,但要求日本必須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日本表示「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這一立場」。半世紀來,日本跟中國矛盾不絕,但都避諱打台灣牌,這次改弦更張,主要是確信美國對中國強力遏制的心意已決,倒向美國可以有穩當的靠山。這回隨風轉舵,無非是明確表態要當美國「小弟」,讓中國乃至俄羅斯與北韓看清楚,日本不是好欺負的。

日本船頭轉向事前已做了熱身與部署,主辦了印太地區的四方會談,熱切響應美國的印太地區戰略部署,現在捅破了中國最敏感的議題,緩緩打出台灣牌。可以確信,中國對日本跟美國「搞小圈圈」一定會採取反制措施,而且力道不小。中國對美國或許暫且不會改變「鬥而不破」的戰略方針,但對日本何懼之有?澳洲大搖大擺當起美國小弟,已被痛打一頓,日本不但屈從美國,還踩台灣紅線,北京哪會安之若素?

2020年年12月31日,習近平發表新年談話。(AP)
拜登結盟歐洲取得進展之後,北京非常在意日本是否與美國共建「核心合作伙伴關係」。圖為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AP)

拜登結盟歐洲取得進展之後,北京非常在意日本是否與美國共建「核心合作伙伴關係」,現在落實了,兩國重申同盟是「印度-太平洋及世界和平、穩定與繁榮的基石」,確認兩個同盟的牢固紐帶,並強調「在當今地區局勢和安全保障環境嚴峻的背景下,其重要性達前所未有的高度」,矛頭指向中國溢於言表。令中國惱火的是,美日首腦峰會的頭號議題擺明就是,拜登說是「面對來自中國的挑戰」,菅義偉附和說對「中國的影響進行了認真的討論;我們一致反對試圖用強力改變東海和南海現狀的行動」。北京更難按捺的是,日本打破半世紀的行為準則,對台灣問題表示關切,強調「台灣海峽安全與穩定的重要性」。如此一來,美國在相當程度內已與日本達成共同目標協力構建從東海到台海再到南海的萬里長城,抵抗中國海空力量突圍的意圖。

日本對於結盟關係仍有顧慮,在涉華議題上,菅義偉有意識地與美國拉開一點距離,保持微妙的分歧。具體來說,就是對於在涉及日本自己切身利害的問題上,採取與美方的一致的立場,至於與日本切身利益關聯不太緊密的問題上略有保留,主要是顧及中方的感受,例如關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問題,他說「我向總統解釋了日本的立場和主張」,在實際行上確也沒有跟風參與西方國家的制裁行動。

對於「台灣問題」,日本深知對北京而言,這是「無可討價還價的核心問題」,對美日和日中都極為敏感,所以長期嚴格恪守只與台灣維持民間交流關係,不輕易踰越雷池一步。但是,鑑於2010年發生「中日釣魚台海域撞船事件」,2012年又因釣魚台「國有化」問題爆發衝突,日本十分擔憂日本國土安全,近年進一步認清「台灣一旦被中國統一,勢必危及日本國家安全」的唇亡齒寒關係,更加急於採取有力的因應對策。雖然1997年的《日美防衛合作指針》及1999年的《周邊事態安全確保法》中早已有「周邊事態」的表述,包含了當台灣海峽「有事」時日美得以合作的意涵。到了2015年安倍政府制定包含「集體自衛權」的《和平安全法》,則更進一步提出了「重要影響事態」的概念。這些過程雖然都沒有直接指名「台灣」,卻也揭示了日本已將台海安全納入日本安保議題的考量範圍。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25日赴國會道歉。(美聯社)
2015年安倍晉三政府制定包含「集體自衛權」的《和平安全法》,則更進一步提出了「重要影響事態」的概念。(美聯社)

近年來中國在台灣相關領域採取諸多威脅性的軍演行動,讓日方的危機感升高,因此「美日2+2會議」後的聯合聲明中,已有「強調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的表述。美日聯合聲明未進一步論及台海安全,菅義偉在峰會後的記者會上被問及詳情時,僅提及「兩人有談及台灣,因涉及兩國的外交討論,不便透露細節」。可見台灣問題在他們的會談中占比很高。

美方近期確實施壓日本,期盼就協助防衛台灣一事進一步表態,日方迄今未屈從美方要求,但在峰會後進一步滑向美日台三角非正式聯盟關係,確實顯而易見。日本未來可能透過盟國美國與台灣的緊密關係,形成美、日、台三方實質合作的關係,也就是在東海、台海與南海構築一道隱然可見的新長城,除了分享以美國為中心的軍事情報,也可能出現三方某種形式的軍事演練,日本作為美國的「後援」的一方有限參與。

不過,中國必來的反制將會制約日本在新長城工程的構築上的參與程度,畢竟對中國而言,美日聯手介入台海問題,觸動其最敏感神經,若不強力反制,勢必如潘朵拉的盒子被揭開,因此圍繞著台海局勢的美中與日中關係正進入疾風駭浪衝擊的時代,日本是否一往直前,還是縮頭避禍,就看日本究竟把台灣安危視為攸關己身利害的問題還是沒有太大的直接關係。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前中央通訊社董事長,前中選會委員。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