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中關係來到歷史的三岔路口:美日聯合聲明52年後再度提及台灣,冷戰與新冷戰的滄海桑田

2021-04-19 12:00

? 人氣

除台灣問題外,美日之間此次就5G技術和半導體供應鏈重構等問題達成的戰略共識也被認為屬未雨綢繆,為最終與中國科技脫鉤開始做好凖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日1969年聲明和印太格局的滄海桑田

上次美日首腦聯合文件提及台灣,還是冷戰高峰時期的1969年11月。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在華盛頓會晤了到訪的日本首相佐藤榮作(Eisaku Sato)。

在1969年的美日聯合聲明中,雙方認同以「民主與自由」為共同紐帶的美日聯盟使雙方受益,並決心通過美日同盟繼續維繫和促進東亞「和平與繁榮」。

在1969年的美日聲明中,美國表示將繼續依照條約承擔保衛中華民國(台灣),以及保衛區域內盟友的責任;日本表示維繫台灣地區的安全對日本的國家安全也利益攸關。

當時的聲明也表示希望看到「共產黨中國」可以在對外部世界的關係問題上採取「更加合作和建設性的態度」。

有歷史學者指出,那次峰會也處於國際政治格局巨變前夕。1969年3月,同屬共產世界的中國與蘇聯爆發了珍寶島戰役,中共內部開始也開始出現希望尋求與西方接觸的訊號。華盛頓方面以季辛吉為主的戰略分析人士,也認為中蘇關係破裂給美國帶來了聯中抗蘇的地緣政治機會。

1972年尼克松突然訪華,北京與華盛頓的關係開始解凍。之後不久,包括日本在內的多數美國區域盟友均開始逐步與共產黨中國實現邦交正常化,放棄了與中華民國的邦交,台灣問題也變成了區域大國間長期不再「共同聲明」提及的問題。

有歷史學人指出,當時的中國經濟和軍事都落後積弱,國際關係上也空前孤立,因此急於發展與美日關係,因此在日中領土爭議和美國的《台灣關係法》等很多方面均採取實際和彈性策略,使得共產中國得以開始獲得來自美國、日本和西方世界,以及最終香港合台灣的大量投資和技術轉讓,促成經濟發展。

52年後,一躍成為亞太政治、經濟和軍事最強國的中國開始在東海、南海、台灣等各方面挑戰美國和盟國建立的戰後秩序。最近,中國又通過與俄國和伊朗的一系列戰略合作舉動也似乎向美國放出戰略對抗信號。

美日此時再度華盛頓峰會,再度聯合聲明,再度提及台灣,歷史意義和象徵意義很難被解釋成歷史巧合。

The Liaoning aircraft carrier with accompanying fleet conducts a drill in an area of South China Sea, in this undated photo taken in December 2016.
Reuters 中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已經今非昔比

日本的難言之隱和印太格局的複雜化

然而,就在美日高調重申鞏固同盟聲明的同時,也已經有很多分析人士指出,2021的美國和日本也很不同於1969。

當時的美日同盟在印太地區擁有絶對掌控局面的政治、經濟實力。而今天的中國則在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方面都已今非昔比。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