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伯泉觀點:「高等教育十字路」的願景

2017-11-16 06:40

? 人氣

「公私立大學競爭基礎相同,私立大學有活路,公立大學有活力,整體高教品質提升。唯有在這個基礎,才有良好條件談第二階段的公平競爭與學費解套」圖為義守大學。(示意圖,取自義守大學)

「公私立大學競爭基礎相同,私立大學有活路,公立大學有活力,整體高教品質提升。唯有在這個基礎,才有良好條件談第二階段的公平競爭與學費解套」圖為義守大學。(示意圖,取自義守大學)

2017年10月聯合報願景工程出版「高等教育十字路」一書,該書訪調151所大學校長,回收率83%,共125所大學校長接受訪調。那麼到底台灣高教的願景是什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全書最重要的調查數據是9成的大學校長贊成「高教學費自由化」。但這個數據馬上在書中被高教工會打槍:高教學費自由化是畫大餅,一條死胡同,會害死年輕人。兩者直接對衝。類此高教與學費問題,都非常複雜,做為一所大學校長不會完全不知,率爾贊成「高教學費自由化」並不負責。為何這樣說?

淺見以為讓興國管理學院「起死回生」為中信金管學院的施光訓校長,在書中講的最務實可行。他說目前是社經高的學生讀便宜的公立大學,經濟弱勢的讀較貴的私立大學,標準的「劫貧濟富」。亦即衡諸我國當前真實環境,我國應該是公立大學的學費拉高,公私立大學學費一致,然後政府發放「教育券」給學生,本國生無論就讀公立或私立,都負擔一樣的學費。

這個設計其實教育部已實行,但不是在本國生,而是在「外籍生」。公立與私立大學的外籍生學費標準相同,準此,競爭基礎相同但私立大學比公立大學靈活,因此可推論「私立大學的外籍生招生會比公立大學好」。確實如此,根據2017年教育部統計,具有教育產業性質(不是靠政府給的獎學金)的外籍生學士班人數,全國排名前五名,分別是銘傳第1,義守第2,開南第3,逢甲第4,唯一進入前五名的公立大學是台灣大學第5。

根據上述實行經驗,一旦公私立大學學費標準一致,競爭基礎相同,可推論「私立大學的招生會比公立大學好」,民眾開始青睞私立大學,私立大學有活路有特色,公立大學被迫有活力,整體高教品質提升,台灣高教長期不合理的「公立比私立好的刻板印象」開始鬆動瓦解,「劫貧濟富」現象消失,剛好替蔡總統的十年教育政綱解套。

蔡總統主張擴大「高教公共化」,具體做法是調整公私立院校學生比例,最終達到公立學生數過半的目標。這個政綱大家都滿頭霧水或眉頭深鎖,公共化本是大學的天職之一,蔡總統的大方向沒錯,例如本書中,黃光國批判公立大學的「學霸」私人分錢,就是把公立大學私人化了,「有山頭,無學派」,早應改革。但不知為何蔡總統的教育政綱,竟把「公共化」等同「公立大學」,導出擴大公共化就是「最終達到公立學生數過半的目標」。

一旦公私立大學學費一致,「劫貧濟富」現象消失,蔡總統最尷尬的「最終達到公立學生數過半」的假目標也消失解套。然後,蔡總統可在2018年1月開始的「高教深耕計畫」的四大目標之一「提升高教公共性」裡,要求教育部強化私立大學董事會的透明化與公益董事等改革,讓私立大學的公共性提高。

上述是高教的第一階段願景,公私立大學競爭基礎相同,私立大學有活路,公立大學有活力,整體高教品質提升。唯有在這個基礎,才有良好條件談第二階段的公平競爭與學費解套。書中訪問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已指出1999年教育基本法第13條已明訂「政府及民間得視需要進行教育實驗」。

準此,依法本可根據各大學的mission(使命)進行大學教育實驗。台灣大學等頂大的mission是「拿諾貝爾獎」的教育實驗,而非全英語貴族實驗。因此就能了解,書中提到台大提出每年學費2萬美金(63萬台幣)的全英語實驗學程(三分之一招本國貴族生)時,為何很多網民非常反感。

台大校務會議不思「拿諾貝爾獎」,卻粗糙通過這種決議,顯見台灣大學似已淪落到沒有mission。若台大提出「拿諾貝爾獎」的全英語科學教育實驗,遴選特別優秀學生,學雜費全免,全力「拿諾貝爾獎」,必可獲得支持。然而台大的「全英語貴族教育實驗」若由私立大學提出就是「正辦」,例如書中力主學費鬆綁的東吳大學,就可提出每年學費兩萬美金(或者一萬美金就好)的全英語國際學程實驗,招收本國貴族生與外籍生,相信少有人反對,甚至給予鼓勵加油。

「高等教育十字路」一書還有個調查數據是86%的大學校長認為「教育部管太多」。其實按照當前「大學法」的設計,「大學校長」是「綜理校務」因此權力擴張,可稱之為學術權貴。從高教工會與學術角度,大學校長認為「教育部管太多」仍屬卸責之辭。過去十年來,大學的學術精神黯淡,形式主義風盛,與大學學術權貴難道沒有關係?若大學校長認為教育部管太多,本應拿出大學校長的「風骨」要求教育部改革或拒絕教育部,例如書中台灣師大校長張國恩說「教育部計畫(經費)不要給台師大」,黃榮村也指出大學自主是大學法的基本原則。又如書中張俊彥拒絕做官可做事,批判學術界「假創新」,並具體主張「公教分離」,和「公務人員」分開,大學才能真正創新「價值」。

最後,「高等教育十字路」一書,竟然幾乎沒有探討,全球華語熱下,華語是台灣與中國「價值」專屬的創新,亦即「外國生來台的華語留學」是高教的藍海願景。新加坡國立大學40%是外國生,澳洲所有大學的外國生比例平均20%,「英語留學產業」的產值高居澳洲外匯第2名。如果台灣的大學外國生比例也是平均20%,少子化海嘯不僅不足擔憂,剛好是台灣發展價值專屬的「華語留學產業」的無窮動力。淺見認為20%外國生的目標,台灣很多大學都有機會做到。當前教育部、外交部及相關政府政策,雖然仍有不足或各種缺失,值得立即改革,但新南向與國際產學等大方向,基本上已稍稍走出一條活路。這不是僅僅為了招生,更牽涉未來更複雜的整體國家發展願景。

*作者為開南大學應華系兼華語中心主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