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在未來,讀什麼科系才能確保前途?

2021-04-19 05:50

? 人氣

日前一名學生在學測中考出74級分後,用繁星入學的方式選擇進入歷史系,引起討論。對此,作者表示,其中的老問題是,「科系的『價值』,是否該由日後薪資收入的『價格』所決定?」(示意圖/取自pixabay)

日前一名學生在學測中考出74級分後,用繁星入學的方式選擇進入歷史系,引起討論。對此,作者表示,其中的老問題是,「科系的『價值』,是否該由日後薪資收入的『價格』所決定?」(示意圖/取自pixabay)

又到了大學入學考試招生時節,每年總有非常多考生為了該選擇讀什麼科系而傷透腦筋,其中相當要緊的考量是:「讀這個系將來會不會餓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前不久,一名「學測」達74級分,全校排名第一的社區高中學生,竟在「繁星推薦」中,以足可穩上醫科的成績,選擇就讀歷史系,消息傳來,不僅該校校友、同學為之可惜,甚至在網路上有相當多所謂「過來人」直言,這個學生以後一定會後悔!

事實上,類此情事或意見,一直存在,這裡頭牽連的老問題則是:「科系的『價值』,是否該由日後薪資收入的『價格』所決定?」或者,「青年學子選擇科系,是否該優先考量未來的薪資收入呢?」值得深思的是,這樣子的提問,背後似乎總不免意味著一旦順利就讀某熱門科系,此後人生就一片光明了。

無獨有偶的是,台大、清大、交大、成大等頂尖大學,109年大約每10名大一生就有一名申請轉系,比率頗高。在工學院中,土木、機械等系許多人希望轉至電機、資工系,社會科學領域中,以政治系、社會系、社會工作等系外流人數較多,經濟系和法律系則是最多人想轉入的科系。此外,無論公、私立大學醫學院,甚至有不少藥學系新生寧願休學重考,就是要攻讀醫學系。若追問這些轉系、重考生理由,「考量就業前景」依舊是最主要的動機。

從未來的薪資收入來衡量當前的科系選擇,當然是一個不容否定的想法,但此處所謂「未來」,其實主要來自「過去」經驗,這在以前時代的有效性頗高,但落到21世紀30年代之後的情境,恐怕會是相當不容易的預料。原因是到了那時候,在AI、6G、區塊鏈、自動化、人體機能強化等發展中,許多工作將會消失或巨幅轉型。我們現在已有不少工作是10年前還未曾存在的,到了2030年以後,那時的工作機會或型態會是如何,可能更難以想像了。

而這股變遷趨勢早已經在大學產生影響,最具體的現象是不分科系的院學士班,模糊科系之間界線的學程、課程模組,或者支持學生進行輔系、雙主修的學習;台大甚至已經著手規劃「空白學位學程」,打破科系藩籬,讓學生自己拼湊感興趣的學習科目。這些轉變意味著「跨領域」、「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已越來越受到重視,未來的職場或市場,將越來越難由過往的單一科系予以對應或壟斷,兩端之間關係的不確定性提高。因此,此刻試圖進入某個保證未來人生將能「長治久安」的科系,這等處心積慮,很可能在不久之後就會淪為不切實際的夢想。

尤有甚者,就讀熱門科系是一回事,能否在該領域精熟,乃至卓越,又是另一回事。知識、能力、視野、毅力,一直都是成功的關鍵,這在任何一個科系領域都是相同的,而在未來,可能更加重要。因為,科技與社會的變遷、知識的推陳出新加速,能夠學習如何學習、團隊合作、溝通表達、獨立思辨或批判思考、設身處地的脈絡化理解或換位思考等,才能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中保有生產力和創造力,如果擁有這些素養,再結合跨科系領域的知識基礎,這才是未來所需要的人才。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現在所認為的冷、熱門科系,有不少印象來自於誤解,或是老舊的認知。以醫生或律師而言,要能夠獨立開業,自己當老闆的情況早就越來越難,許多人都是聘僱工作者,而且勞動條件未必理想;再者,這兩個專業經常處於不會太愉快、高風險、高壓力環境,絕不是「輕鬆數鈔票」的工作。說到「輕鬆數鈔票」,自然也讓人聯想到工程師,工程師百百種,但無論哪一種,多數都常自嘲是「高級奴工」,說得更誇張,則是「你要老闆的錢,老闆要你的命」。

至於所謂冷門科系,譬如歷史系,多數人聯想的就是當老師,勉強多想一下,大概不外乎作家、記者、導遊、說書人等。確實,在一般印象中,這些很少是高薪工作。這種「一般印象」,自然是源於將大學科系當成「職業訓練所」的慣性思維,但這樣的思維存在著兩個問題。

一是普通大學的教育目標並不只是培養一個「技職工作者」。我們可以將大學科系粗分為要考證照的,和不考證照的,譬如醫學系、財金系、法律系,或工學院各系,都會高度連結證照考試,反觀文學、歷史、哲學、數學、物理等文理學院各系的學習,與證照的連結就未必那麼直接,而這些科系其實就是我們所稱的「基礎學科」,培養的是人類核心知識與價值,或是「通才」的學習者。或許在務實的台灣人眼中,「基礎學科」幾乎就是「冷門科系」、「將來可能會餓死人的科系」,因此一窩蜂偏重應用、臨床、實作學科的學習,卻往往忽略這些領域的知識均屬「專業」,可能比較賺錢,但「專業」必然涉及公共利益和社會責任,高度崇尚倫理與紀律,這絕非一心只想賺大錢的人所能領會與承擔。

二是如果我們放開想像,搜尋資料或實地觀察,就會發現未來所需要的人才將會趨向通才,或是能夠跨領域及團隊協力的工作者。所以,重點不是迎合目前就業市場,而應是回過頭來問自己具有什麼能力。醫生或工程師固然重要,但各自相關的產業都需要非常多不同專長的人才,況且醫療和工程兩個領域也正在交互作用、共同演化,從中又已經融入語言、認知、心理、藝術、設計、倫理、法律等領域知識,方興未艾。未來人才需要自己具備跨領域知能,同時還得具備與不同專長領域的人協力合作的能力,目前將單一科系等同於某一職業的認定,其實已經開始落伍了。

歸納以上想法,可以用全球正夯的「電動車」為例,進一步說明。以台灣目前科技實力來看,製造電動車的關鍵技術,如轉向系統、電源供應器、鋰電池、馬達、駕駛輔助系統、互聯網、車載鏡頭、智能車燈等,幾乎都能掌握,甚至領先全球,但這些過往幾乎都是從代工起家的台灣廠商,如何整合發展出產業鏈或產業聚落,進一步推出屬於台灣的電動車品牌,這就相當需要設計、行銷、業務、行政、金融、法務等人才,而且若以歐美國家跨國品牌的成功經驗來看,這樣的團隊裡頭經常會出現文學、歷史、人類學、社會學等背景的人才,因為發展與經營品牌,永遠需要細緻地了解人性,並敏銳地進行跨文化理解,以及深刻地說出能感動各地消費者的故事。因此,如果台灣要從個別廠商單打獨鬥的科技代工,走向產業鏈整合,進一步發展自有品牌,就高度需要人文社會科學人才,而系統及產業鏈整合的任務,也會更加仰賴基礎學科或通才的研發工作者。

身為職場人,一年四季都握著辭呈,在辭與不辭間游移不定。但在正式提離職前,先想清楚到底是不滿現在的工作待遇,還是真的想嘗試新工作。(示意圖,取自pixabay)
歐美跨國品牌團隊裡經常會出現文學、歷史、人類學、社會學等背景的人才,因為發展與經營品牌,永遠需要細緻地了解人性。(示意圖/取自pixabay)

追問「在未來,讀什麼科系才能確保前途?」,很有可能會越來越像是一個不可解的謎,或者也可能會成為一個假議題。與其汲汲營營,或惴惴不安,想要以過往經驗,判定就讀科系與薪資收入、人生幸福的關係,倒不如好好地運用大學資源,擴大視野,多方結交朋友,認識自己,優游一個以上學科領域的學習,或者以本科為基礎,好好地發展學習如何學習、團隊合作、溝通表達、獨立思辨或批判思考、設身處地的脈絡化理解或換位思考等能力。這或許才是未來既能安身立命、又能貢獻社會的關鍵所在。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