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禾淋專文:「醫」與「藝」的共通性,談劉清港與李梅樹的社會使命

2021-02-11 05:50

? 人氣

一九六七年,臺灣第一個雕塑科(也是現今唯一的雕塑系)成立,他擔任了第一屆的主任,而雕塑科的學生也實際參與了李梅樹修建三峽祖師廟的過程,雖然李梅樹沒有實際雕塑的工夫,但還是親自的帶學生完成了眾多雕塑的計畫。一九七五年,七十三歲的李梅樹受聘到師大美術系,也是李梅樹最後任教的地方,年事已高卻無消抹李梅樹對藝術教育的熱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畫家李梅樹晚年作畫。(取自維基百科)
與其他同輩畫家相較,李梅樹走進藝術教育已年屆花甲,卻仍傾力教授。(翻攝自維基百科)

政治與藝術的共生或相剋

一直以來,李梅樹的從政在臺灣藝術史上的論定都是「負面」的。從政後的李梅樹忙碌於地方俗事,創作的數量減少了,單純就「藝術表現」與對藝術本身的「信念」來看,從政的經歷讓李梅樹被打上一個大問號,然而政治與藝術不一定是相剋,也可能是共生的。

李梅樹從政以後,與好友廖繼春、顏水龍、陳澄波、李石樵等人共同合組「臺陽美術協會」,定期舉辦臺陽美術展覽會。

藝術的成就不該只論定個人創作上的追求,李梅樹也運用政治的人脈與知識,推動臺陽展的發展,政治工作再怎麼忙碌,每年李梅樹仍堅持透過臺陽展發表新作品,這就是政治與藝術的共生方式。

另外也因為李梅樹的政治人物身分,代表藝術界出席國建會議,如一九七八年即建言籌建現在美術館,政府出錢典藏比賽得獎作品等等,這些在今天都已經實現,因此政治上面的李梅樹,才是影響近代藝術史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影響現今藝術生態系的推手。

戰後,李梅樹的創作即使不想與政治沾上邊,但還是會被政治化,這也是那個時代的畫家都須面對的現象。如一九四七年李梅樹在第一屆的省展中展出《裸女》與《星期日》兩件作品,其中《星期日》傳聞受當時的總統蔣中正夫婦賞識,行政長官公署命令祕書收購這幅畫呈獻給蔣中正。

此一事件也讓李梅樹聲名大噪,最後的收購金額高達二十萬,可見當時的畫家很難避免與政治有所瓜葛,這也是戰後初期特殊的時空背景所產生的情況。

劉清港與李梅樹之後的三峽

劉清港、李梅樹終其一生都在幫三峽區的鄉親服務,現今的三峽還可以看到當時的歷史記憶,如三峽祖師廟或三峽老街,很可惜保和醫院的建築本體已不存在,只能透過檔案文獻來瞭解當時劉清港濟世鄉里的情況。無論如何,兩人對三峽的發展功不可沒,對於政治的熱愛也貫穿「醫術」與「藝術」之間,透過政治連接在一起。

對劉清港來說,「醫術」可以治療人們的肉體;對李梅樹來說,「藝術」則可以豐富人們的心靈,兩者在本質上相近。若以醫術進入政治,則可解決公共衛生;若以藝術進入政治則能陶冶性情,甚至活絡地方觀光,不論是醫術或藝術,都是對於三峽這片土地的熱愛。

劉清港與李梅樹的兄弟情誼與精神傳承,讓我們瞭解知己的重要。如果沒有劉清港的支持,李梅樹不會走上政治之路,甚至也可能不會走上藝術的道路。希望藉由本集故事來紀念劉清港這位偉大的醫生,透過漫畫的方式讓其救世的精神傳承下去,並產生下一位被劉清港影響,並繼承其精神的李梅樹。

*作者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本文選自《漫畫李梅樹:夢想的基石》(左岸文化)推薦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