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禾淋專文:「醫」與「藝」的共通性,談劉清港與李梅樹的社會使命

2021-02-11 05:50

? 人氣

政治的李梅樹以真誠服眾

二戰爆發後,日本政府在臺灣各地籌組「奉公狀年團」,除了團結臺灣人對日本的向心力,還有驅使臺灣人投入資源於戰爭之目的,是以義務服務的方式協助戰爭的政治體系。李梅樹具留日背景,自然被指命為三峽區奉公狀年團的團長,任何事情都是身先士卒。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在國民政府來臺接收之前,政局動盪,社會風氣極度不安,此時李梅樹自發擔任三峽街當時的代理街長,一九四六年三峽升格為三峽鎮後,李梅樹被推舉為鎮議員與代表大會的主席,在鎮局不穩社會動盪的時代,其膽識過人毫無畏懼,接下地方政治領袖的位子,以安穩民心。

一九四七年發生二二八事件,在李梅樹的呼籲下,三峽是少數未捲入清鄉的地區之一。從以前與日本人爭鬥,李梅樹可以不畏強權的走上街頭,當面對人民時,李梅樹扮演保護人民與安撫人民的政治領袖,實屬不易。

一九五○年,臺灣省實施地方政治,李梅樹當選第一屆臺北縣議員,後來連任三屆才退出政壇,其中最為人樂道的是他從政不為己的精神。一九五一年正式立法「三七五減租」條款,此法條改變了原有社會中的貧富階級,許多大地主甚至因此一夕之間失去了全部的土地,可知此法對所有的大地主來說是極其致命的,當然也包括其父李金印留下的大片土地。

李梅樹家族在三峽區是富甲一方的大地主,但是為了社會公平,李梅樹未動用其臺北縣議員的身分來規避這個法律,還誠實的申報並率先響應這個運動,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就算大片田產因為新的法條而被徵收,也要維持公平正義的精神,這正是劉清港在擔任醫生要職時為地方付出的精神。

政治之後的李梅樹

與其他同輩畫家相較,李梅樹走進藝術教育已年屆花甲。一九六四年,六十二歲的李梅樹應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的邀請,擔任藝術系教授,其後又接下國立藝專(現今的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科的主任。政壇失意的李梅樹後來將心力放在藝術教育上,但李梅樹寫實繪畫的教學方式與觀念,與當時流行的抽象表現格格不入。

一九五七年五月畫會與東方畫會成立,一九六○以後臺灣美術界流行抽象畫,李梅樹仍堅守寫實繪畫的原則來教導學生。當時國立藝專三位老師中只有李梅樹是寫實繪畫,因此大多數學生以為李梅樹反對抽像畫,但事實並非如此。李梅樹在日本受教育,堅持繪畫要有扎實的寫實能力,要能對「寫實」得心應手,才真的能「寫意」到抽象的境界。對李梅樹來說,學生跳過扎實的訓練過程是偷懶的態度。

另一方面,李梅樹雖為畫家出身,但在重建三峽祖師廟的過程中,他瞭解了更多對於雕塑的相關知識與工法,發現藝專學生的雕塑格局太小,無法真的在雕塑中繼續探索可能性,因此他特地到日本、韓國的學校考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