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學習歷程檔案的「困頓」檔案

2021-02-15 05:50

? 人氣

筆者認為,若要實現學習歷程檔案的教育意義,大學端應要檢核、透明化評選招生機制,高中端則需強化引導與支持學生探索的系統。示意圖。(圖/取自photoAC)

筆者認為,若要實現學習歷程檔案的教育意義,大學端應要檢核、透明化評選招生機制,高中端則需強化引導與支持學生探索的系統。示意圖。(圖/取自photoAC)

搭配108課綱的「學習歷程檔案」,前身是「備審資料」,在多年的實施中產生不少問題,譬如說學生趕在高三下學期急就章準備,迎合升學招生的作用極強,這過程難免就會出現一些虛假偽造、砸大錢給廠商專業處理等情事,導致教育意義匱乏,也衍生傷害教育機會均等的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學習歷程檔案」規劃的原意正是要解決「備審資料」的弊病,因此希望學生在「每個學期」都能夠按部就班將課程中真實的學習歷程和成果加以整理,經過教師認證確實是學生本人親自完成的成果後,即可上傳存檔。為避免引發學生之間的「過度軍備競賽」,耗費心思與金錢在檔案的專業美工上,還在檔案容量上做出嚴苛的限制,直到2020年底才終於「從善如流」,加大容量。總而言之,在教育部的定位上,「學習歷程檔案」應該是先具有學習的教育意義,然後才可能有助於升學機會的爭取。

20201112-學生學習歷程檔案中所需的4大項目(取自108課綱資訊網)
學生學習歷程檔案中所需的4大項目(取自108課綱資訊網)

然而,一如既往,許多立意良善的教育改革措施一旦實施,尤其跟升學目標不免掛勾之後,就會出現許多困頓。

被視為升學工具

首先,不少搞不清楚「學習歷程檔案」意義的學校,直接以中央集權的心態、論件計次的數字管理,一體要求學生全部運用自主學習時間投稿小論文,導致許多學生的學習過程既無法自主安排,還充滿困頓,甚至自生自滅。

這些急功近利的校長、教師,還有著急的家長,雖重視「學習歷程檔案」,卻只是將其視為升學工具,不管學生的性向、能力與興趣,在沒有指導或不知如何指導的情形下壓迫學生投稿小論文,這已經產生嚴重的問題。2020年,高中生投稿到教育部「中學生網站」的小論文總計1萬5千多件,被評定為「抄襲」的比率約為3%,但這些遭辨識出來的虛假稿件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也不是2020年獨有的現象。最近幾年來,甚至有逃過檢核,還順利獲獎,之後才遭到檢舉的多起案例,以致承辦單位後來不得不在公布成績前,特別針對得獎作品再次檢核,也果真抓到一些漏網之魚。功利心態扭曲了教育目的及學習活動,這是學習歷程檔案難免「困頓」的第1個原因。

大學端審核問題

學習歷程檔案難免「困頓」的第2個原因,來自大學端。

過去幾年不時傳出大學端審查備審資料未必都很確實,有些校系基於招生現實的各種盤算,在實施書審或面試時自有「實作智慧」與秘技,譬如將備審資料晾在一旁,直接分析學生考試成績、家世背景或居住區域,或者考腦筋急轉彎的問題,測驗臨場反應能力,或者故意威嚇考生,藉以檢核應試者的真正實力等,從評量專業的角度來看,這些方法的信度和效度是否能夠穩定建立,未必是教授們的考量,甚至教授們根本不具備這樣的專業知能。假如大學端對於備審資料確實有所疑慮,而別有評審創意與獨特心法,面對教育部改革備審資料而推出的學習歷程檔案,上述態度是否會固守不變呢?

當然,設身處地想,晚近各種教育政策更張,大學端要處理的事務益發繁劇,需要教授兼職承擔的各種行政、招生、命題、評選、審查等工作相當多。以招生而言,教育「先進」國家都是以專職人員辦理,因此對於書審、面試等評選工作經驗老到,專業知能備受肯定。這等專職、專業工作到了台灣,卻慣常以兼職、輪值方式執行,再加上曾有一些教授心直口快,坦言審查時的「真相」,隨即引發諸多議論,這就不能怪社會大眾對於審查、評選的信任度,為何始終都有所保留了。這也是晚近高中端或社會大眾一直強力要求大學端,必須公開「學習歷程檔案」評量尺規的緣由。

軍備競賽2.0:提供套裝歷程

此外,有一派家長或教師的態度相當保守,甚至也有高中校長公開說,如果考試成績不好,學習歷程檔案再好也沒用。這種打從心底對於學習歷程檔案不以為然的態度,是其難免「困頓」的第3個原因。

這一類校長、教師或家長傾向於「相信」大學端骨子裡還是看重成績的,只要性質屬於「一翻兩瞪眼」的考試成績夠好,大學端就會錄取,學習歷程檔案只是聊備一格、做個審查的假動作而已。因此,他們會統一發包,提供套裝歷程,保證體例完備、形式多元、內容吸睛、過程充實,然後學生就可以專心準備考試了。這樣的學習歷程都會是一趟趟山明水秀、平穩舒適的「踏青」或「觀光」,留下許多美好的記錄與心得,而且一定會有服務學習經歷,展現博愛的情操。如果這不是「過度軍備競賽」2.0版,那什麼才是呢?

經濟、文化資本落差難忽視

學習歷程檔案難免「困頓」的第4個原因,無可諱言的,來自於學生家庭的社經背景或文化資本的落差。「學習歷程檔案」強調著重學生的自主學習,但既然重視個人風格,要求展現適性發展,換句話說,就是學生得有強烈的成就動機,又有能力爭取獨特的學習資源和機會,這些要件其實都很需要家庭有形、無形的助成,因此,城鄉、階級、族群等差距所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目前學校及政府並無法消弭,或有效拉近這樣的落差。

政府或學校,乃至媒體,晚近都會強調某某學生家庭背景如何平常,甚至資源比較貧乏,但因為很努力,所以經由申請入學管道獲得就學「台、清、交」的機會。我們不否認確實有少數成功的個案,但這些「樣板」可以證明備審資料或學習歷程檔案措施的完善嗎?如果官員或校長們如此堅信,這當然是粉飾太平了。台灣的貧富差距仍在拉大中,而城鄉差距也始終令人擔憂,12年國教重視適性發展,這是合理且重要的,但因重視「差異」而遭到凸顯的「差距」如何改善,政府的對策得拿出來,否則只是建置一些特殊管道,或保障一些特許名額,這不是在改善,而只是在掩飾。

農村 鄉下 市場(示意圖/ BM10777 @pixabay)
筆者指出,「學習歷程檔案」強調著重學生的自主學習,但也會受到學生間的城鄉、階級、族群等差距影響。示意圖。(圖/取自Pixabay)

學習歷程檔案難免「困頓」的原因不少,根本癥結在於:這些檔案將用於競逐控有最大宗名額的「申請入學」機會。如果涉及「學習歷程檔案」各方無法正視,或無力落實「學習歷程檔案」的教育意義,任由迎合升學招生的工具理性張揚,再多的盡心盡力規劃及施行,很可能都白費工夫。

學習歷程檔案的意義

2011年過世的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生前曾於2005年獲邀在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上致詞,他在演講中分享了3個故事,第1個故事是關於「connecting the dots」,若依上下文來理解,意思是「把生命中學習及成長的點連結起來」。這則故事的重要性在於,學習及成長的歷程通常不是完美的、順遂的、照表操課的,只要始終抱持認真的態度,追隨內在聲音的信心,努力實現興趣、滿足好奇,即便可能離開平穩的步道,卻將造就所有的不同;過了幾年,那些原來看似無關的點將連結起來,在回顧省思中發現非凡的意義。

蘋果公司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圖/取自flickr)
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曾於2005年在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中,分享了3個故事。(圖/取自flickr)

由此可知,一份能夠感動自己、感動他人的課程學習成果與多元表現檔案,通常會是開展的,而後歸納的,歷程中充滿未知與跌宕,不太可能是一次性、隨興式,或者套裝、標準化的。怎麼樣才能把高中生涯學習與成長的點連結起來,需要經過時間醞釀,親手實作和體驗才能具體解說、生動詮釋,自己難以造假,旁人無法代勞。

其實這樣的道理在政策宣導中不斷強調,譬如:「要著重學習歷程的自述」,「要記錄每學期結束後所進行的回顧省思」,「學習歷程未必都是線性的進展,比較多的情況反而是波折的、挫折的,關鍵是要有脈絡化的持續歷程」等。

各司其職 實現目標

這些「宣稱」聽來合情合理,其教育意義如何實現呢?首先當然在於:大學端要省思、檢核、透明化自己的評量尺規與評選招生機制,高中端得強化引導與支持學生探索的系統,而學生應思辨自己的學習態度與方法。

既然大學入學早已經擺脫「聯考」,走向多元入學,而且以考試分發入學的錄取生在2020年已降至26%,大學評選招生機制如何專職化、專業化已是一個延宕過久的重大議題了。

高中端面對「學習歷程檔案」指導,以及各種校訂必、選修課程的研發與實施,突然之間激增的勞心、勞力,已導致人力明顯不夠,而輔導或指導的能力也未必具足,教育部卻是直接以提高教師兼課時數來因應,說好的經費也沒完全到位,難怪教師工會將這等慌亂、荒謬現象列為2020年重大教育問題之一。

1994年風起雲湧的「410教育改造運動」曾嚴正批判台灣的教育其實是「粗廉主義」產物,經過快30年了,兼職、超鐘點情形卻更加充斥於大學及中小學,而城鄉、階級、族群的教育差距依舊讓人擔心,這等粗糙、廉價的窘況,在規模宏大、寓意深遠的12年國教中更顯得捉襟見肘。教育行政主管機關應該回顧省思這個歷程,莫要只是一昧要高中生反省。

「學習歷程檔案」的教育蘊義值得期待與實現,但施行迄今未滿2年,檢視「學習歷程檔案」的相關討論記錄,卻發現充滿「困頓」。期待教育部、大學、高中、學生各方應各自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不讓學習歷程檔案意義扭曲,虛應故事的困頓持續存在。如此一來,方能使得學習歷程檔案所呈現的,確實來自於學生在認真學習過程中所深刻經歷的困頓、省思與發現。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