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民族苦難、邪惡政權、地緣價值是獨立建國的入場券,談庫德族獨立公投

2017-10-03 06:10

? 人氣

伊拉克庫德族獨立公投,民眾持旗幟上街表示支持。(美聯社)

伊拉克庫德族獨立公投,民眾持旗幟上街表示支持。(美聯社)

今年9月10月瘋什麼?瘋全民公投獨立建國!先是9月25日的伊拉克北部的庫德族自治區公投,把伊拉克、土耳其與伊朗等國搞得雞犬不寧,連以色列也被牽扯進來。然後是10月1日的西班牙東北部加泰隆尼亞自治區獨立公投,為西班牙這個西歐民主國家的「民主」蒙上巨大陰影,長年倡導普世價值的歐盟則是左右為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兩場公投都繳出贊成票破9成的超亮眼成績單,都讓台灣或獨或統的民眾看得心有戚戚或惴惴不安。兩場公投彼此之間以及與台灣之間的異同,更有許多值得省思之處。加泰隆尼亞(Catalonia)公投暫且不表,我們先來看看庫德族自治區(庫德斯坦,Kurdistan)這場衝擊國際油價的公投。

民族苦難、邪惡政權是獨立建國的入場券?

庫德族歷來有一個名號:「全世界最大的無國家民族(people without a state)」,這概念可以拿1948年以色列建國之前的猶太人來做類比,意味他們以「少數民族」的身分散居在多個國家,對所在國缺乏認同,往往遭到歧視、排擠甚至迫害、屠殺;對他們而言,「自己的國家」不僅是民族情感的投射與寄託,也是安身立命的必要保護。

猶太人千餘年流散(diaspora)歷程的苦難在二戰時期、納粹第三帝國達到慘絕人寰的最高峰,為戰後以色列獨立建國鋪出一條血與淚之路。庫德族也走過相仿的歷程,最讓人記憶猶新的事件發生在1986至1989年間,伊拉克政府對北部庫德族──今日的自治區──聚居地發起「安法爾戰役」(Al-Anfal campaign)。

1980年代末期伊拉克「安法爾戰役」中遇難的庫德族人(James Gordon@Wikipedia / CC BY 2.0)
1980年代末期伊拉克「安法爾戰役」中遇難的庫德族人(James Gordon@Wikipedia / CC BY 2.0)

「安法爾」典出《古蘭經》第8章,字義是「戰利品」,經文描述西元624年先知穆罕默德以寡擊眾的「巴德爾戰役」(Battle of Badr),伊斯蘭教早期發展史上的一場關鍵戰役。然而1300多年後伊拉克獨裁者海珊(Saddam Hussein)發動的戰役卻是以眾暴寡,讓庫德族人與其家園淪為「戰利品」。據國際組織統計,安法爾戰役期間有5萬至10萬庫德族人遭到屠殺。1988年3月16日,伊拉克政府軍更以化學武器攻擊庫德族大城哈拉布加(Halabja),3200人至5000人遇害。

充分利用國際形勢變化 與美國締結緊密盟約

對伊拉克庫德族而言,光是慘遭屠殺似乎還不夠,但是1991年讓海珊自取其辱、幾乎亡國的波灣戰爭(Gulf War),讓庫德族爭取到更大的運作空間。美國領導的聯軍對庫德斯坦畫定了禁航區(no-fly zone),庫德族驍勇的民兵「敢死軍」(Peshmerga)殺出一條血路。那年10月,伊拉克軍隊撤離庫德斯坦。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