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大膽北進」的東北亞戰略新架構:黑潮、賽局、北極海

2017-10-05 05:40

? 人氣

作者認為,台灣應大膽「北進」尋求俄羅斯與台灣的戰略合作,加入以俄羅斯為主體的對美、中、日海洋戰略合作及談判,緩和兩岸走向新冷戰對峙之僵局。(資料照,取自公視節目我們的島)

作者認為,台灣應大膽「北進」尋求俄羅斯與台灣的戰略合作,加入以俄羅斯為主體的對美、中、日海洋戰略合作及談判,緩和兩岸走向新冷戰對峙之僵局。(資料照,取自公視節目我們的島)

(根據中央通訊社2017年8月26日的報導,一艘俄羅斯天然氣輪「戴瑪格瑞號」首次在沒有破冰船的前引情況下橫渡北極海,從挪威航行到南韓,比傳統的蘇黎世運河短縮了約30%的時間。再加上該船為綠色能源認證船舶,使用天然氣航行,二氧化硫排放減少90%,一氧化二氮排放減少80%。中國也於2017年8月31日宣布,2017年將有6艘商船進行北極海航線的開發。)

面對中國以大國強勢崛起、美國貿易保守主義盛行,台灣的政治經濟優勢儘為中國所制之時,台灣亟需在政治經濟的思考層面上尋求突破。所謂的「因地」,需在「天時」、「地利」與「人和」的配合之下,才能順利執行。而今,台灣新政府已具備讓嶄新全球戰略推行的條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首先,何謂「舊戰略架構」?何謂「新戰略架構」?美國所制定的冷戰太平洋戰略結構下的「太平洋戰略佈局」的思維架構即是舊戰略。二戰結束之後,台灣現代經濟發展依附在美援與美國大量入超的政治經濟現實上而發展,美國幫助台灣定義在「第一島鏈」地位上,以圍堵共產主義國家(前蘇聯、赤色中國、北韓);換言之,美國是以「面向中國」的思維來塑造台灣的戰略地位。

然而,歷史的羽翼在前蘇聯垮台,共產主義國家的赤化威脅,已轉換為國內政權穩定的攻防戰現實,冷戰時期的台灣地緣戰略優勢則逐漸消失。中國製造大國的和平崛起之後,美國轉換維持1世紀的國策,改為「美國利益、美國製造」,美國對台灣的貿易壓力已經與時俱增。台灣政府面對前金援者正式進場與台灣同場較勁的局面,應拋棄「冷戰政經思維」而進入全球化完全競爭的思維架構,本著「地球科學之地緣經濟」的戰略思維來重新定位台灣。

「地球科學之地緣經濟」是因應地球暖化(溫室效應)變化方向下的戰略思維,是成就逐漸火熱的「北極海航線」的戰略思維。直視地球當今的氣候條件,是為「天時」;為逐漸浮現的「北極海航線」湊上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塊缺角,這是台灣從古至今一直身為南島文化海洋國家的地緣優勢,即為「地利」。台灣與同一島鏈上之日本的外交關係和諧,是為「人和」。3者皆具,台灣新的經濟發展契機已然成形。

北極海航道圖(維基百科,風傳媒製圖)
北極海航道圖。(維基百科,風傳媒製圖) 

具體陳述此「北極海航線下的黑潮經濟圈」所需的戰略行為有3:

一、「蘇澳港」。日本與那國島與蘇澳港之間的海域,為黑潮洋流最和緩之處,在黑潮最弱之時,人力亦可橫渡此段海域。洋流的條件對船航行的能源效益來說相關至大,面對太平洋的「蘇澳港」的立地條件,因海面較平穩,適合船隻停泊轉運,立地條件應可優先考量。花東附近的海港亦可考慮開發。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