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看2021世界經濟復甦之可能不可能

2021-01-06 07:10

? 人氣

全世界GDP可能會在2021年轉正成長。(示意圖/取自Pakutaso)

全世界GDP可能會在2021年轉正成長。(示意圖/取自Pakutaso)

宏觀蠡看世界2021經濟再復甦的可能不可能,當然是今天全球最熱門話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多數跨國智庫機構認為,當Covid-19疫災趨緩,主要國家政府都撤除「封鎖」與「行動禁制」之抗疫措施,國際貿易投資及包括金融市場在內的全球服務產業經濟部門都應該可以領先發動全世界經濟再復甦的強大動能,2021年全球經濟轉正2%〜4%成長預測,有可能具體實現,算是一大全球經濟嘉音;不過,展望「弱勢化美元的貶值前景」及「美中冷戰的轉型延長」卻很可能深受「拜登政策」因素影響,成為肇致「全世界經濟持續惡化衰敗頹退」負向變數,則須加防範。

全世界GDP可能會在2021年轉正成長

世界主要跨國組織間於12月下旬的諸多預測,已漸趨一致認為,2020年全世界GDP負成長4.2%的窘態,可能在2021年轉正成長,但仍存在極大不確定性;而受到疫情衝擊影響較短也較輕微的亞洲區域新興市場經濟體,則相當可能迎來經濟較強勢的2021復甦年;至於2年後的2022年,G20新興市場經濟體之中,經濟成長率最高的3個國家將分別是:印尼(5.1%)、中國(4.9%)及印度(4.8%)。

也就是說,後新冠疫情的世界經濟復甦,勢將與2008年源于美國的世界金融海嘯危機後一般樣,由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體領頭引領。縱觀中國、印度和印尼,我們不難發現,3個國家有著一個非常明顯的共同之處,就是民族主義蓬勃發展。按照OECD的預測,中、印、印尼3國的3種不同形式的民族主義,都將推動疫災後的世界經濟向前發展。從這一觀點看,「和則三利,爭則全傷」,倘若這3個國家能齊心協力,化解川普貿易戰盪漾餘波,應可引領世界經濟正向發展。

急跌或慢跌的「美元貶值」都會大大影響世界經濟

影響2021年世界經濟復甦的關鍵變數將以「強勢美元的弱勢化程度」為取決。

事實上,美元早在2009世界金融海嘯危機後就應該貶值了,祇是迄今全世界交易市場上尚無法找到發行量能與全球流通率足以取代美元的另一種強勢貨幣;加上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設定的「強勢美元政策」,一直持續延用直到川普四年,以至於美元匯率得在美國霸權強勢翼護下,勉為其難地繼續維持強勁升值態勢。2020年春天在新冠疫災和市場風險雙重作用,使美元指數到年底猶能維繫高位;不過,由於今天美元國債對各大國國債之間的利差,已經出現實質性的大幅縮減,也造成一直大量留連在美國金融市場的國際資金流向,出現重大結構性改變。

隨著疫苗推出和經濟復甦展開,以及全球風險意識改善,大多數跨國機構預測, 2021年國際資金勢必出現極大量流出美元區之大浪潮,依既往經驗,這類資金應該主要流向其他先進國家社會,但是由於經濟成長性預期因素,可能會較既往歷史驗證態勢大不同的是,2021年國際資金更大量流向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機會非常高;這一前所鮮見向新興國家潮湧趨勢現象,可能進一步抑低美元匯率。

祇是,在2021年,長期強勢美元的必然弱勢化進程,究竟會急跌或慢跌方式,來予以體現,已經成為今天國際金融經濟市場極度重視的關注焦點。

全世界企盼「補位瓜代美元地位」的新強勢貨幣

不過,衡諸美國Fed量寬政策下的QE規模,已遠遠大過全世界其他國家總和,一旦世界性避險意識趨於淡化,則美元匯價受壓抑低,很可能成為市場新常態;問題是,直到目前為止,全世界交易場域中尚未出現足以與美元抗衡的替代貨幣,架勢上長期潛力一向被看好的歐元與人民幣,目前都還存在各自獨有情境問題,當美元弱勢貶值了,卻在全球公開市場上缺少了一種得以相當強勢的升值貨幣,在市場上得以立即有效「補位瓜代美元地位」,則美元之成為「強勢貶值貨幣」,可能無法持久;更何況,自歐巴馬時代以來,美國財政斷崖危機祇見越來越惡化,尤其「川普赤字」迭創美國歷史新高,益發肇致美國經濟嚴重的「資金荒」挑戰;拜登繼任總統,則美國政府新執政團隊,應該不願讓全球資金快速逃離美元區,基於財政貿易金融三赤字壓力,美國尤須外資支撐,美元匯率更不能貶值太快。

2020年12月中俄羅斯科學院預測,2021年全世界美元匯率出現「週期性走弱」,新掌國政的拜登經濟策略將再接續歐巴馬政略,極可能導致美元再作進一步貶值,將跌至1歐元兌1.2美元至1.35美元;美元匯率趨於疲軟,將明確意味國際石油、天然氣和金屬等大宗物資價格,在2021年後半會出現積極上漲新格局。

是則,2021年世界經濟復甦火苗將深受抑制,最起碼國際物價之新一波飆漲,應可預期,或將因此帶來全新的世界性通貨膨脹壓力,對於世界性經濟復甦態勢,究竟是好是壞,當然更加須要進一步觀察。

放緩「美中冷戰」緊張有助激勵經濟再振起

拜登繼川普掌政治國之後,聲言將已然開展的「美中冷戰」,予以持續與延長,美國此一政略,當然會是決定2021年全球經濟能否復正復甦的另一關鍵變數。

倘若未來「美中冷戰」,拜登仍死咬定川普極限施壓的「美中脫鉤」戰略不變,則對於全世界經濟前景祇會帶來「高度負向衝擊」,繼續扼殺全球經濟成長空間;倘若未來的「美中冷戰」能改採拜登新模式「美中競爭合作」的和緩彈性政略,則對於全世界經濟前景勢必可帶來「有助於全球經濟復正復甦效應」,積極激勵全世界經濟成長往正向的更高處發展。

知名美國學者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2020年12月30日在《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說:用「美中冷戰」來定義當前美中關係,具有相當的誤導性,他認為「冷戰」是除了硬戰爭的「熱戰」之外,一種近似於軟戰爭的非軍事激烈競爭;過去著名的「冷戰」,是因為蘇聯對美國構成直接的軍事和意識形態威脅,以致兩國之間幾乎一直沒有經濟或社會的相互依存關係可言,但是現在的「美中對抗」實情實況則根本不能相提並論。

今天美國共和民主兩黨無異議共識是:「中國無疑是當前美國的最強勁對手」,但是,與前蘇聯完全不相同,「中國並不是美國的真正意識形態領域競爭者」。自從中國改革開放以至於中國崛起,美國及其盟友並沒有受到共產主義輸出威脅,對美國及全世界的威脅,主要來自於中國操控經濟和政治且相互依存的混合制度;也就是說,美中爭鋒對戰的焦點應該是「國家體制之爭」而不是「意識型態之爭」。然則今天全世界既有越來越多國家,將中國,而非美國,視為最主要交易夥伴;以美國言,每年與中國貿易額高達五兆美元,更遑論旅遊等各種社會交流利益。中國這種熟諳「利用自由市場創造力」為專制共產黨所用,洵非前蘇聯所能企及。

但美中熱戰祇會更嚴重扼殺世界經濟復甦苗頭

今天,會讓獨霸全球的美國朝野黨派都一致「反中敵中」一致「遏制中國崛起」,最主要是在過去10年中,中國政經實力已經迅快變得更加強大,直逼美國頸背,尤其是在製造業能力與全球貿易投資方面,也在逐步加速強化自主性優勢地位。

不管是從短期的全球地緣政治競爭還是歷史長程的生存挑戰,過去75年來,從來不曾有過哪一個國家能夠像中國那樣,給予世界獨強美國帶來如此真實威脅,不過,從經濟量能與職能的世界級競爭對手角度上看,美國今天所真實面對的「中國之挑戰」,馴非當年「蘇聯之挑戰」可相比擬;過去舊冷戰時代,蘇聯一直是美國最具威脅力的軍事競爭對手,但卻從來都不曾有過是美國經濟的世界級競爭對手;中美間的相互依存關係與20世紀中葉的美蘇關係截然不同。對於美國和蘇聯來說,唯一真正的共同利益是避免核戰爭導致的相互毀滅。而中國一直是當前世界秩序的巨大經濟受益者;北京無意顛覆全球秩序,只是想在全球秩序中劃出更多的空間來迎合自己的主要利益。。

但今天的中國,固然在整體軍事實力上,遠不及美國,甚且細審之下,中國也還不至於會在短期之內可能挑戰美國的全球軍事霸主地位,當然在亞洲區域,應該除外視為另一回事。

這些問題,不但是川普掌政4年莫大忌憚,也必然繼續是拜登治國議程主軸。

「川普激越戰略」打趴了美國自己也打趴了全球經濟

奈伊就直言說,川普以為採取極限施壓政略手段,要在經濟上與中國完全脫鉤,又能讓美國本身不必付出巨大經濟代價的思維,根本是一大國際經濟策略錯誤;川普的「超高關稅壁壘戰」「極限施壓遏制中國崛起」及與「中國脫鉤」等激越政略,不但肇致美國本身、日、歐盟國家經濟的大衰退,也拖垮了全球宏觀經濟,其影響威力,從2018年跨越到2020年,全世界經濟頹退負成長,都拜川普之賜。

美中經濟關係之相互依存,特別是在最近這30年間,已然越來越發深化糾結;美中在許多跨國政經問題上,尤更須要共同合作。為了雙方的利益,美中2國在許多領域都脫離不開相互依存合作,包括:核不擴散、宏觀經濟穩定、氣候變化和當前的新冠疫情流行病,物理學和生物學定律等,無一不與兩國關鍵利益攸關,這些跨國問題之事,沒有任何單一國家能獨自解決,益使「美中脫鉤」極不可能。

更重要的是,川普式「美中經濟脫鉤」原本希望所有盟友國家可以跟從美國,一起敵中抗中反中,讓中國經濟運作與高科技系統發展陷於與美國體系完全脫鉤的「孤立化」「邊緣化」,不啻是藉此硬將全球經濟運作與高科技系統發展與予撕裂,成為美國系統與中國系統兩立分裂為「二元世界」,也不啻是要逼使美中兩國之間,必須走向傳統意義上的「新冷戰格局」。

美國已喪失了超高魅力競爭力的「世界獨大內需市場」優勢

但是這一戰略思維,其實並沒有得到其他除了少數「五眼聯盟」成員以外盟友國家的應和支持,主要理由的其中之一是,今天早已全球化聯網的無縫接軌世界,所有盟友及非盟友國家,幾乎都雅不願意也不會,非得在美中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做出徹底兩對沖的政治抉擇,甚或是要不顧一切地徹底倒向美中之間的某一方。

另外還有一個極具關鍵性的「前瞻性國家利益至上」思考,過去70年時間,美國還擁有一個大到「足夠養活全世界」的極其龐大內需市場之超級吸引力誘因,讓許多國家都冀望能夠成為「美國的附庸經濟國」以分得一杯羹,乃不得不一面倒地「無條件扈從」支持美國政策。然則,自從2018年中國內需市場規模實質超越了美國,到2020年,美國內需市場規模與中國內需市場規模相對比,美國18.6兆美元僅及中國市場胃納量體24.9兆美元的七成半不到,而OECD最新預測:到2060年,中國內需市場規模可以高達62.6兆美元而美國內需市場規模僅有39兆美元相對比,美國僅及中國市場胃納量體的六成稍多,彼此落差將越來越大,當然原本美國最忠誠的附庸經濟國家,甚至於包括歐盟國家在內,都不得不「漸進倒向中國」,而不再一味應和美國「呼群保義」的慣習召喚了。

20210105-美國內需市場不再魅惑全世界。(林建山提供)
美國內需市場不再魅惑全世界。(林建山提供)

科技戰將持續激化甚至引致世界級熱戰之可能

未來美中兩國在諸多廣泛領域中都不免存在或多或少地直面競爭,甚至在若干領域美中合作,也不免存在「不安的和平」情況;尤其是在兩國之間自川普引發的「科技脫鉤」,拜登也已公開聲言:勢將「更加強化地」繼續「科技戰」下去,可以預見,美中兩國在高科技發展及其產業的合作空間,將被更進一步壓縮減少;面對中國越來越發強力的「產業科技及太空科技挑戰」,今天在美國所能努力做到的應對未來中國挑戰之最大可能戰略,似乎除了「領先建立和捍衛」與市場自由開放相關的「技術標準和價值」之外,已無他路可走。

而在當前全球政經態勢下,倘若美國掌政機車真的想透過凍結中國資產或援引《與敵國貿易法》來應對未來的「美中科技戰」,勢必就會肇致全世界所有國家之間的「民生經濟產業科技應用」的絕然對立對決,演為長期性的無止境抗爭,那麼世界格局勢將快速滑向一場真正的霸權冷戰,甚至在沒有第三者管控機制下,爆發一場二戰以來的真正世界級硬性熱戰。

則在這樣子格局態勢之下,2021年及其以後的全世界經濟發展,都會被徹底扼殺了任何景氣再復甦的可能性。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95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