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起專文:總統直選助長民粹,讓兩岸關係更脆弱

2017-09-27 06:50

? 人氣

至於直選制度,現行的設計是「領先就贏」,不需要得票超過投票人的半數,更不需要像歐洲有的國家那樣的兩次投票。這就使得台灣的總統大選競爭變得像「百米賽跑」,參選人爭先恐後,只贏幾票也是贏。這就使得政黨間只有競爭與猜忌,沒有任何協調或合作。倘若贏者以不及半數的少數票或以極些微的差距獲勝,敗者不可能口服心服。 台灣二十年政壇充滿冤冤相報的戾氣,拖垮原本蓬勃發展的經濟,這個制度理應負起一定的責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影響一:助長民粹、惡化民主

這三因素對兩岸關係產生了以下五個衝擊。第一,中華民國總統既然是全台灣最大的「爽缺」。多少英雄豪傑十年磨一劍,都為了逐鹿總統大選,以便贏者全拿,連爽四年。過去二十年我們看到總統大選手段越來越辛辣,連參與者自己都不諱言進行「割喉戰」,偶爾甚至還出現名揚國際、史無前例的難看手段,只為了贏得選舉。可見贏者全拿的果實是多麼甜蜜。

為了勝選,最價廉物美的手段就是炒作民粹。很多人會問,台灣一沒有西方社會的大量外來移民,二沒有像歐美那麼嚴重的貧富差距,三沒有宗教衝突,四沒有種族對抗,五沒有震撼人心的恐怖事件,為什 麼台灣會民粹當道,而且出現得遠早於當前歐美的民粹?民粹的根源到底在哪裡?筆者的淺見是,我們的民粹很大部分是人為的。因為「大總統制」使得總統職位無比誘人。為了勝選,而且只需領先一丁點就可以贏,那麼充滿情緒及議題張力的兩岸關係當然是最好的炒作題材。 所以過去六次總統直選,兩岸關係每次都在競選過程中佔據關鍵位置, 從來沒有缺席或弱化。一次又一次的大選,各方操作兩岸議題的手法也越來越熟練,操作的人幾乎上癮,完全不顧選戰言行對台灣內部安定或選後兩岸關係的傷害,也完全不顧這種民粹已經讓台灣的民主化背上惡名。台灣常以民主化而感到驕傲,但曾幾何時許多外國朋友及越來越多的大陸民眾都對台灣的民粹亂象大搖其頭,甚至看成負面教材。換句話說,我們在兩岸及國際社會中的道德形象已經因為民粹而嚴重受傷。

影響二:沒有「台灣共識」及「兩岸共識」

連帶的,正因為大選爭奪太過激烈,參選各方常常徹底撕破臉,選後當然很難平心靜氣面對彼此,更談不上攜手合作共建台灣的未來。輸的一方永遠在想如何打贏下次的選戰,而贏的一方就專注想如何永遠執政下去。這種激烈爭奪就把原本國內的「人民內部的矛盾」,變成 「敵我的矛盾」。筆者敢斷言,其嚴重的程度甚至超過今天美國的藍 (民主黨)紅(共和黨)的鴻溝。

反映在兩岸關係上,沒有藍綠和解,當然就不可能有「台灣共識」。 一九九八年筆者曾應邀出席民進黨第一次的中國政策研討會。作為唯一國民黨籍的參與人,筆者向民進黨建議「三步走」。一,在民進黨 內部先凝聚黨內的兩岸共識;二,進一步與國民黨協調出「台灣共識」; 三,兩岸設法協商出雙方均能接受的「兩岸共識」。迄今這三步可說一步也沒有跨出去。其中「台灣共識」的無蹤無影,恰好旁證了台灣近二十年的藍綠分裂是多麼嚴重。既然「台灣共識」不存在,當然也 不可能透過兩岸協商產生「兩岸共識」。兩岸和平安定自然十分脆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