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聿文觀點:中共加強平台金融資本監管的政治用意

2020-12-25 05:50

? 人氣

原本將於滬港兩地交易所同步IPO的螞蟻集團,在上市前兩天突然被喊卡,一般認為這是中共強化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先聲。(美聯社)

原本將於滬港兩地交易所同步IPO的螞蟻集團,在上市前兩天突然被喊卡,一般認為這是中共強化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先聲。(美聯社)

自馬雲被中共當局點名批評,其旗下公司螞蟻金服被暫停在滬港兩地上市後,市場普遍預測,強化對互聯網公司的金融監管,防範資本的政治風險會成為今後一個時期當局金融工作的主題。果不其然,年末召開的所謂中國最高規格的經濟工作會議在確立的2021年八項工作重點中,第六項即是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中共一向對民間金融資本的力量有很深猜忌,過去出於發展互聯網產業的考量,對互聯網平台采取了比較容忍的態度,然而一旦它們深度染指金融乃至借助平台釋放出巨大政治能量,無疑會觸及中共敏感神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互聯網金融是過去幾年裡中國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以致像銀行、保險等傳統的金融機構也不得不轉向互聯網平台來提高競爭力。但這一塊的發展也是魚龍混雜,在金融創新的借口下,大眾財富欲望在網絡平台上被赤裸裸地呈現和展示,隱藏著極高的金融風險。近年來,以P2P(網貸)為典型表現形式的網絡金融平台和公司「爆雷」和「跑路」頻出,很多指望一夜暴富的中低收入階層民眾把大部分積蓄投入網貸,導致血本無歸,這些"金融難民"轉而向政府討說法,被當局看作社會不穩定因素。所以自前年開始,中國政府大力清理和打擊P2P行業,據報道,至前階段,P2P網貸公司基本清理干淨。

然而,比起阿里、京東、百度等互聯網巨頭來,這些P2P公司只是小螞蟻。如果說,它們產生的金融風險對社會乃至對中共統治只是小池塘的風波,構不成很大沖擊,那麼互聯網金融巨頭有能力掀起的,則堪稱幾何級的完美金融風暴,其對中國社會和中共統治的沖擊將會非常大。前財長樓繼偉最近在一場論壇演講中就提到,要防止數據金融平台贏者通吃、大而不能倒,留下系統性風險隱患。如果單一數據金融平台佔有的場份額過大,平台數據的真實性以及平台的風險評估模型一旦出現偏差,會導致大量的信貸壞賬,例如"某平台"短短幾年已同數十家銀行合作,形成數萬億貸款。所以在效率和風險之間要做出平衡。

樓繼偉可謂一語點破中共的憂慮,他說的「某平台」指的是馬雲的阿裡。這次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強規制,提升監管能力,金融創新必須在審慎監管的前提下進行。之前,當局已對互聯網巨頭祭出重拳,除11月下旬突然叫停螞蟻集團上市計劃,還起草了《關於平台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以及阿裡、閱文集團和豐巢本月也吃到中國互聯網領域反壟斷的首張罰單。

但中共對互聯網金融加大反壟斷力度和節制資本,重塑監管權威,決不僅僅針對過去金融科技在發展過程中缺乏監管、盲目發展、快速擴張所帶來的風險防控的需要,同時也是防範互聯網巨頭對中共權力的挑戰,是有著政治考量在內的。馬雲10月在外灘金融論壇對當局金融監管有些放肆的批評,無疑會被當局看作對其監管權威的挑釁,很可能是此次中共劍指互聯網巨頭的直接誘因。據傳,習近平隨後下令暫停螞蟻金服幾天後的IPO。不管此傳言屬實與否,證監部門隨即借口監管變化而停止了螞蟻的上市計劃,當局對馬雲的講話和互聯網巨頭無視國家監管的行為發起了一波輿論抨擊。很難講,這兩者沒有內在的因果聯系。

可以說,馬雲對當局金融監管的攻擊,讓中共意識到在當下這種特殊時刻,若放任這些互聯網巨頭以金融創新為名,挑戰監管規則,綁架國家金融,「大到不能倒」,進而將它們的勢力觸角伸入到各方包括政治領域,將對中共統治構成大患。吳小暉和安邦保險集團的政治教訓不可不防。

馬雲藉抨擊《巴塞爾協議》,表達金融監管可能制約創新的擔憂。(美聯社)
馬雲藉抨擊《巴塞爾協議》,表達金融監管可能制約創新的擔憂。(美聯社)

吳小暉利用裙帶關系用十多年時間將他的安邦保險打造成一個資產上萬億的龐大金融集團,然而他觸碰了太多禁忌使習備感威脅,從而以反腐之名被習一舉打掉,吳被判18年,他的金融帝國也被官方接手變成國有。該案本就是要提醒民間金融資本,不管你背後看起來有多麼大的勢力,只要觸犯了政治黑箱的利益,就難逃被當局收拾的下場。

馬雲們的互聯網公司比起吳小暉的安邦集團,規模還要大,它們的重要性的還在於其金融科技是中共當局倚仗的數據平台,而數據安全在中國同美國的科技競爭中,事關國家的經濟、金融與科技安全,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構成了這些互聯網巨頭的保護傘,可正因如此,中共也必須防範它們將海量數據洩漏給西方,以及某種可能的和西方特別是美國的曖昧關系。鑑於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在發展過程中一度和西方聯系密切,股權結構復雜,加之當局近年奉行對民間資本不友好的政策,目前身處國際險境的中共,對它們不放心並不奇怪。

另一方面,互聯網巨頭們不深度介入政治亦不可能。在中國要做大企業,沒有強大的官僚資源和政商網絡同樣不可想象。即使是互聯網行業,以技術起家,但在成長做大過程中,亦需要政策保護,需要輿論為自己發聲。中宣部副部長徐麟前不久在媒體峰會上就強調,無論什麼樣的媒體,無論是主流媒體還是商業平台,無論網上還是網下,無論大屏還是小屏,在導向上都是一個標准,沒有法外之地、輿論飛地。要牢牢把握新聞輿論工作的主動權主導權,堅決防止借融合發展之名淡化中共領導,堅決防範資本操縱輿論的風險。換言之,所有媒體和自媒體,都必須和中共站在一起,不能有雜音。

徐的講話在馬雲事件後,警告和敲打互聯網巨頭的意味非常明顯。資本收購、參股商業媒體,把媒體變成資本的傳聲筒和代言人,這種現象很普遍,互聯網巨頭雖不是先行者,但卻後來居上,它們操控輿論的能力很強。比如馬雲的阿裡集團就收購了多家商業媒體,包括亞洲最有影響力的英文報紙《南華早報》。當局是決不允許在自己的一家聲音之外,還有第二家不同的聲音存在。

不只是滲透和操縱輿論,商業精英和財富巨頭還建立了許多半隱秘的政經小圈子,如馬雲就成立了以自己為核心的湖畔大學。這些舉動可能並不僅僅出於商業考量,雖然他們現在不會試圖去挑戰中共制度,但在中共看來,這是在向政治滲透,建立勢力範圍,一旦中共政權有風吹草動,或者處於某個敏感時間,這些商業精英的選擇很可能會起到蝴蝶效應。

因此,中共需要讓他們認識到在中國誰才是真正的老大,馬雲的言辭使當局有一種緊迫感,尤其在美中對抗的特殊時刻,再不借強化互聯網的數據平台監管來防範和敲打這些互聯網巨頭,規範和約束資本的力量,恐怕就晚了。

*作者為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志共同主編。本文選刊《德國之聲》,授權轉載。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道,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