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臺灣稱得上是富裕而先進社會嗎?

2020-12-23 06:50

? 人氣

然則,直到今天為止,包括所有高科技產業製造業廠商在內的「硬性工業部門」,在國家經濟總量體的GDP份額占比,仍然超過了60%以上,表示自從1990年以來,國家經濟發展主政部會所規劃制訂「服務產業占比超過70%」的治國目標,根本是「從來就是落空的政治支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臺灣服務產業部門的小與弱,基本上,是臺灣經濟的阿基利後腳跟之最脆弱,也難怪聯合國經社發展委員會早自1990年代後半開始,就一直提醒臺灣當局:「臺灣是全亞洲僅次於泰國的唯二國際服務業貿易常年赤字國家」,但似乎迄無多大改變也未具體改善。

然則,臺灣服務產業部門的對內發展上,所出現的「經濟結構返童危機」或者說是「經濟結構低級化危機」更是危殆得不得了:今天臺灣經濟社會的內需消費,幾乎九成以上消費是以「低端消費為主」,意即是以低價低素質的實物貨品為主體的消費交易,高素質的科技性消費及高端高價值服務產業的專業服務產品消費,實質數額及其結構性占比,都並稱「極其低落」「極其本土隨俗而低廉」,即便是covid-19衝擊的自我封鎖政策下,也未能撼動如此牢不可破之「向下消費型態」的經濟市場結構樣態。

凡此無非顯示臺灣國民消費數量與素質,都不能成為「高生活素質」經濟社會,或即便是「高端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社會;是則,臺灣經濟又怎可能真正成就為國際級的「高所得國家」或者是世界級的「已開發國家」呢。

臺灣已搶先罹患了「富裕社會經濟病」

臺灣猶在「中等所得國家陷阱」渦漩中糾葛難解的當口上時,卻已經搶先罹患了《富裕社會經濟病》(Syndrome in the Affluent Society)。

《富裕社會經濟病》的最關鍵特徵有三:一是,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標準間的資金與行動分配不均;三是,環境問題因「富裕社會習性」而惡化;三是,通貨膨脹及大量失業一直對整體社會基本福利構成強勁威脅。似乎這三大問題都正在臺灣滋生滋長,而且正在日趨惡劣化之中。

在「既然已是的富裕社會」或者「即將會是的富裕社會」乃至於像今天臺灣主政當局一般樣地「自己主觀認為或自許為的富裕社會」,最容易受到「工資持續調漲」以及「民生經濟產業產品價格迭迭上升」交互激盪作用,造成的通貨膨脹。

在臺灣,鼓舞「勞動權益至上」,激化「勞動自我保護主義」,以及強力鼓勵多元化工會組織談判議價條件能力「勞動權多元分散多極化」的極剛性《勞基法》,促使管理者和多元大量小型工會分別進行談判,其直接效應是「工資果然提高了」,部分原因是過去價格提高所致,部分原因則是當下民粹索求激烈,加上主管機關縱容暗助,所肇致的持續工資向上提增;隨之而來的是民生物資的市場交易價格出現了所謂「補償性上升」,接著價格上升,而「民生經濟產業產品物價」的迭迭上升,又產生了社會民粹高強激烈的「增加工資新要求」。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